第七章:泾渭分明的治河之策(1 / 1)

公元1677年,大明帝国遭遇了一场自然灾害——黄河泛滥,无数田地被淹,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永宁帝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召集朝臣商议对策。

赵公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陛下,治理黄河不仅是挽救民生的急需,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我们建议,由户部负责此次治河项目的所有开支,采用自给自足的方式,以减少对国库的压力。”

永宁帝点头赞同,他知道这个决策意味着巨大的挑战,但为了民众的福祉和国家的未来,此举势在必行。“那便按照赵公明的计划行事,务必要确保治河工程的顺利进行。”

此时,江南商贸总管局的周文盛和李秉义也得知了黄河泛滥的消息。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可以通过提供物资支持治河项目,进一步与朝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周文盛在自己的府邸中召集了商界的重要人物。“诸位,眼下是时候展示我们商贾的力量了。我们可以为治河项目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这不仅是对国家的贡献,也是提升我们在朝廷中地位的良机。”

李秉义补充道:“正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此举正是为民为国,必将得到朝廷和百姓的赞誉。”

与此同时,边疆的徐铮接到了永宁帝的密旨,要求他在保证边防安全的同时,调集一部分兵力协助治河工程。徐铮深知这一任务的重要性,立即行动起来。

治河工程在永宁帝的亲自指挥下,迅速展开。工程之大前所未有,无数民众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在永宁帝的号召下,整个大明帝国为治理黄河而团结一心。

在河南省的一处治河工地上,工匠们忙碌着加固堤坝,士兵们帮助运送物资。徐铮亲临现场,指挥着士兵们协助工程。他的身影成为了士兵和工人们心中的榜样。

一位年迈的士子看着忙碌的人们,对身边的人说:“自从永宁帝登基以来,朝政日渐清明,如今连治河都如此有序,真是国之福祉。”

在江南,周文盛和李秉义组织了一支庞大的物资运输队伍,将木材、粮食、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治河的前线。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赵公明在朝堂上上奏:“陛下,此次治河工程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支持,各方力量的汇聚,使得工程进展迅速,效果显著。”

永宁帝满意地点头:“这正是我大明之福。赵爱卿,内阁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此次治河,尔等功不可没。”

赵公明躬身谦虚回应:“臣只是尽力而为,真正的功臣是那些在一线辛勤工作的百姓和士兵。”

在这场治河工程中,永宁帝不仅展现了他的领导力,也加强了与百姓的联系。他的民心所向让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

然而,就在治河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时,北方边疆又传来了紧急消息。异族再次开始聚集,似乎在筹划一次更大规模的侵袭。

永宁帝立即召见徐铮,传达了新的军事命令。徐铮虽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治河工地,但他清楚,保卫国家的边疆安全是他的首要责任。

在这个多事之秋,大明帝国的每个角落都在经历着变化和挑战。从京城到江南,从边疆到黄河,每个人都在为了国家的未来和百姓的福祉而努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