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起(1 / 2)

嘉和元年,八月初九,秋分。

关河县是吕国最贫困的几个地方之一,地广人稀。县城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穿城而过,两岸青山林立。西北边山背后的山谷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子。

日落西山外,秋风夹杂着缕缕青烟穿过整个村子。

村西边的小河旁有一所学塾,农忙结束的大人们陆续来接自家孩子放学。

学塾有六十多个孩子,但教书的先生却只有一位。

事实上,村里人也不求这位先生能教的让自家孩子考取功名。学塾这位教书先生不收学费,大人们农忙时顾不上照顾孩子索性就都送到这里了。好歹能识点字,总比满村乱跑、游山玩水强。

所以学塾里其实有好些个四五岁的孩子,年龄最大的也就是十一二岁。再大些的孩子,基本都已经下地干农活了。

另外一些则随大人一同进县城那边讨生活了。至于去县城官学继续读书,求取功名的也不是没有,但实在是少得可怜。

村子离关河县城有二十多里路,还都是崎岖不堪的山路。因此,村里的孩子很少有去过城里的,大人们也只有在赶会和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去城里。

和其他孩子一样,张小宝有时候也会去想山外面的世界到底是啥样的,也会和其他孩子一起围在学塾那位先生旁边,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有一次先生讲“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有孩子就问“老赵,山外面的人长啥样,还有外面的山是不是比咱这儿的高老多啊,有的是不是比天都高。”

老赵,本名赵登高,其实并不老,也才四十岁出头的样子。只不过孩子们私下里都这么喊。敢当面这么喊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小山头的王,这也算在同龄人当中树立威望的一种方式。

每当这种时候,老赵都会笑着说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们总会起哄说你肯定也没去过外面,也不知道山外面是啥样。

有去过城里的孩子会说,山外面还是山,跟咱这儿没啥两样。也有孩子会追问,那山外面的山外面是啥样。就这么说说笑笑,吵吵闹闹,到最后也没得到想要的答案。

孩子们都在期待长大中慢慢长大。

张小宝的家在一座小山丘的半腰处,房子不大,一家五口人都睡在一张大炕上。张小宝的姐姐是家里的老大,已经下地干活了,估摸着再过几年就能嫁人了。

张小宝还有个双胞胎兄弟,两人基本形影不离。下河摸鱼一起,掏鸟窝一起,逃学一起,连上厕所都要一起。

但张小宝从来没喊过哥哥,都是直接喊“大宝”,父母曾经问过原因,张小宝只是笑着说“不是说一起生的吗,凭啥”。

等兄弟俩到家时,半个月亮已经挂在了山头的枣树上。

学塾离家其实并不远,只是太阳落山后,天一暗,便能瞧见月亮了。

张小宝端了一碗粥走到院子里,把粥搁在一块石头上,自己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望着山头的枣树和月亮不知道在胡思乱想些什么。

张小宝的父亲也端了一碗粥走了出来,蹲在院子一旁的地上。是个身体壮实,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

汉子喝了一口粥,出声道:“想甚了,趁热喝”。

张小宝回过神来端起粥喝了一小口,觉着太烫了,又把碗放回了石头上。汉子看了眼,但没再开口。

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院子里的张母开口说道:“不好好吃饭,浑身没有二两肉,你看看大宝,现在比你两个都壮了”。

张小宝嘿嘿笑了一声没有说话,又端起碗喝了一小口。

秋夜微凉,星宿满天。坐在院子里能闻到泥土的清香,要下雨了。

吃过了晚饭,村里人便早早睡去了。只有虫鸣和偶尔的犬吠。

赵登高坐在桌旁,借着灯火在读一封信。是县城官学那边寄来的,大致意思是说新帝最近颁发了一条圣旨,要广纳贤才,各县官学需将其所在境内所有有志读书的适龄孩童收入其中。

不论出生,不论男女。另外,所有农户出生的适龄入学孩童无需交纳学杂费,由当地官府统一拨出钱财支持。

赵登高仔细读完后笑着收起信,笑着自言自语道:“小娃们遇上好时候喽”。

张小宝做了个梦,梦见自己飞在天上,脚底是连绵的云海,月亮就在不远处,里面好像还有座宫殿,还有个姑娘好像在朝自己招手。

张小宝使劲朝那月亮飞去,却发现好像在原地转圈,没有办法靠近。

突然,月亮失去了踪迹,天地变得一片漆黑。张小宝感觉就像自己突然瞎了一样。

片刻后,一道闪电划过,天地骤然大亮。失去了飞行的张小宝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雨水,正从天上急坠而下。

张小宝猛然醒来,发觉是一场梦。摸了摸裤裆,没尿炕,又沉沉睡去了。

一场大雨如期而至。

关河县县令最近的日子有些不好过。先是北山府发来一则公文,要县衙自己掏腰包供那些农户孩子来官学读书。掏学费也就算了,还要县衙建造学斋,供那些离得远的孩子吃住。

最开始县令根本没把这当回事。让县衙掏钱,那不是割自己的肉嘛。关河县虽然离北山城不远,但中间都是弯弯绕绕的山路。

这天高皇帝远的,到时候上面问起来还不是写个公文就糊弄过去了。再说,这么多年了也没见府衙过问自己的政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