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访雁塔毛发医绝症 探地宫兄弟话别情(2)35(1 / 2)

三人出了方丈室,迎面撞上一个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子,那姑娘慌慌张张地说了一句:“不好意思,走错地方了。”就一溜烟跑了。大家也没有在意,就径直往大雄宝殿方向走去。寺里的和尚见主持毕恭毕敬的给一个年轻僧人带路心里颇为纳闷,见了唐僧也纷纷恭敬行礼。

大雄宝殿无甚特别,无非也就是中间一尊佛祖,左右两排罗汉。唐僧照例参拜一番。

出了大雄宝殿,唐僧道:“我想去看看大雁塔。”

来到大雁塔底下,看着这座四四方方的楼阁式宝塔,表面光洁如新,屹立千年依然风采依旧,不禁感慨万千。

当年申请建塔,设计图案,选定地址,亲负篑畚,担运砖石,放置经文和安放石碑等情景一一涌现心头。

在奠基典礼上,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高僧真人、文人雅士和社会贤达济济一堂。依稀记得当年自己的发言:略述自己皈依佛门经过、备述赴西天取经原因以及太宗父子护法功德等,最后说道:“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庶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

如今物是人非,当年一起精心谋划的同志,叠砖刻字的工匠,撰文的皇帝,书写的大臣以及参加落成典礼的所有人,都已经化为尘土,而只有自己和塔得以独存,这塔才是自己真正的故人。

塔门两侧的石碑犹在,左为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皇帝在东宫时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篇文章都写得词藻华丽,文采风流,对自己的取经和译经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两篇文字的书写者皆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书风端庄而又灵动,成为了后世书法学习的楷模。

这两座碑已经被作为重点文物保护起来,唐僧也只能隔着围栏远远地看看。他问空本道:“你那有没有这碑的拓本?”空本道:“由于是重点文物,一般轻易都不让碰,五年才能少量地拓一次,去年才刚拓过一次,我那还留了两本。”唐僧道:“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份此碑的拓片回佛国,以做学习研究之用,不知肯否割爱?”空本道:“承蒙祖师爷垂爱,自当双手奉上。”说完马上转身交代随从小沙弥去取来。此时,他们又看见了刚才撞见过的年轻姑娘,她正拿着手机在拍照。这姑娘长得是真心好看,刘尚原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唐僧进塔去看了保存的贝叶经文,见那些贝叶已经几乎散失殆尽,只剩寥寥数片,不禁痛心不已。不知那上万片贝叶流落何方,所幸自己所译经文经大量抄写后终得以流传,不然自己的不世之功岂非毁于一旦。

此时小沙弥已经取来了碑文拓本,唐僧接过拓本,连声道谢。他从随身带的包裹中取出几卷自己亲手抄写的经文交给空本作为交换,空本双手接过,奉为至宝。

参观完大雁塔,他们来到了玄奘三藏院,全院由西院光明堂、中院大遍觉堂和东院般若堂三部分组成。西院光明堂展示的是自己出生到四十岁取经回国的经历和事迹,称为“参学求法”阶段;东院般若堂的内容是自己取经东归受到唐王朝的隆重欢迎和励志译经、传法弘法直到圆寂,称为“译经弘法”阶段;中间的大遍觉堂则以更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了“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的宗教背景,贯穿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观念的佛教文化核心思想。唐僧一一认真看了,犹如看电影一般,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唐僧感谢后人的用心,同时也感到一种深深的责任。人类毕竟是万灵之长,他们富有感情,恩怨分明,对“滴水之恩”总不忘“涌泉相报”。

慈恩寺之行,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失落,不管怎样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告别时,空本挽留唐僧吃顿斋饭再走,唐僧婉言谢绝,他怕逗留太久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两人离开慈恩寺,准备前往下一目的地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XA市礼泉县九嵕山上的昭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