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天书(下)27(1 / 1)

这时,宗人令腆着肥肥的肚子,带着几个人走了进来,紧随身后的两个大汉将军小心翼翼地抬着一面一人多高的镜子,镜子将大殿里灯火的光芒,反射到宗人令圆滚滚的脑袋,如同佛祖降临。这绝对是宗人令此生最高光的时刻,崇祯和诸位臣子都直愣愣地顶着宗人令降临,划掉,看见宗人令走进大殿。崇祯无视施礼中的徐侍郎,站起身,拨开宗人令,走到镜子前,仔细观看,叹道:“这一年,朕竟然添了这么多白发,世上竟然有如此清晰的镜子,宛若真人,的确是珍宝啊,这难道真的是依天书之法炼制?”再走到后面,翻看箱子中的玻璃器皿,啧啧称奇。崇祯转过头,冲着还在躬身的徐光启道:“徐侍郎,传金妮阁觐见!”徐光启口称遵旨,下去安排不提。

这时,户部尚书李待问出班施礼道:“启奏陛下,昨日河南布政使司将今年的边饷足额运抵京城。”“哦!张梦琼果然没让朕失望,刚刚九月,就将今年边饷凑齐,殊为不易!吏部考评当记他一功。”崇祯答道,见户部尚书仍未退下,问道:“卿家还有何事?“

李待问答道:“臣觉得此次河南边饷应该与天书有关,臣接到张梦琼手书,此次河南边饷有奉新王府代为熔炼,火耗仅仅一成,加上征收费用,河南边饷加征不足两成,比往年少了一半有余。而且熔炼的元宝,色泽光滑,如刚刚银镜一般。”

“可有实物?”户部尚书从袖中取出一枚银元宝,交给太监呈上。崇祯拿在手上,反复把玩说道:“朕也是第一次看见这么亮眼的银子。成色如何?”户部尚书答道:“臣已经让人验过,与平常官银无异。”崇祯点点头,招来太监,让把银子传给众人观看,然后说道:“看来这天书,确有奇异之处,朕倒是想见见这为郡王长子了,这位长子名字是?”崇祯看向宗人令。宗人令答道:“朱恭逵!”

崇祯笑道:“你倒是记得牢靠,不会是收了奉新王府的好处吧?”宗人令连称不敢,崇祯接着说道:“奉新王长子朱恭逵文采出众,又献宝有功,让礼部宣旨,提前加封王长子,赐银册。河南左布政使张梦琼,勇于任事,升延绥巡抚,加兵部侍郎衔。”礼部、吏部尚书出班口称遵旨。

停顿片刻,崇祯又问道:“陕西灾情如何?”众人面面相觑,竟然无人应答。崇祯脸色沉了下来,这时内阁次辅李标出班答道:“臣前日收到陕西总督杨鹤来信,称朝廷数次赈灾之粮,均未达到陕西,已近深秋,形势危急,庆幸的是,陕西布政使司督粮参政洪承畴奉命前往河南筹粮,得奉新王府长子朱恭逵相助,筹得杂粮30万石,已经运至陕西,总督府以工代赈,陕西灾荒已基本无碍!”

“又是奉新王长子,看来我朱家真出了个麒麟儿了,只是满朝文武竟然抵不上一个六岁娃娃?让刑部彻查!前几次赈灾的粮食究竟哪去了!”崇祯满脸怒容!

这时,有太监禀报,徐侍郎与金尼阁殿外等候!得到崇祯首肯,一会儿一个金发碧眼的中年传教士,来到大殿中,口称草民,对崇祯大礼参拜,整个过程一丝不苟,又如行云流水,大明官话也是字正腔圆,如果不是外表,行为举止与汉人无异!

拿到“天书”,金尼阁大略翻看一下,立即跪在地上,不停地在胸前画着十字架,喃喃地说着大家不懂的语言。

注:金尼阁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杜埃城,地处于佛兰德斯境内,著名传教士,汉学家。金尼阁和利玛窦是以拉丁文为中文注音的先驱。

1607年3月他在完成了教会规定的学业后,被派赴远东传教,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启程。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即利马窦卒年)秋,即在利玛窦逝世后6个多月抵澳门。1611年初,他经由肇庆抵达南京,真正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生涯。

1613年2月,返罗马晋见教皇,一是请求耶稣会总会增派人手,二是采购图书仪器。采购图书仪器是为了在北京建立一个图书馆。教皇保罗五世向中国耶稣会赠送了五百多册图书,其余部分,则由金尼阁和同伴邓玉函精心挑拣,从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收集而来。

在欧洲期间,金尼阁两次进行环欧旅行大宣传。他常常身着儒服出现于公众场合,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1618年4月,他率领20余名新招募的传教士搭船离开里斯本,再次踏上来华旅途。次年7月抵达澳门。

金尼阁第二次来华时还带来大量外文书籍。这不仅因为他个人热爱书籍,遵循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之路,而且因为金尼阁在返回西欧前接受了在华传教会让其在欧洲广泛募集图书,从而在北京等地建立教会图书馆的任务。金尼阁这次前来,不只带来了这些西学人才,让后人感兴趣,他还为中国带来了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籍。据说,这些书都是精装本,无一重复,囊括欧洲古典名著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其中包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重要的科学典籍、还有钟表制造、填平等仪器设备。为了募集新书和仪器,金尼阁漫游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终于收集了精装图书7000余部。金氏本人估计所收书籍和仪器在离欧时价值1万金币。为此,金尼阁拟定了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联络了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向达先生称这一举动:“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

可惜随着徐光启的去世,翻译工作夭折,否则中国的发展也许走向另一条道路,金尼阁应该是搅动明末历史的第一只蝴蝶,可惜历史总有偶然与必然,中国的工业革命就这样与中国失之交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