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秦缪公助晋勤王,烛之武劝退秦伯(2 / 2)

秦穆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夏季,秦穆公派小子憖和鲁僖公、王子虎、晋国的狐偃、宋国的公孙固、齐国的国归父、陈国的辕涛涂在翟泉(位于洛阳城内)会盟,重温了践土之盟,并谋划攻打郑国。

“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

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日甲午,秦穆公、晋文公出兵围攻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北),秦军则驻扎在汜水南面。

当年重耳流亡时经过郑国,郑文公对其无礼,得罪了重耳。等重耳回国即位后,郑文公因为惧怕晋国的报复,于是便加入了楚国的阵营来对付晋国。而现在的晋文公打败了楚国,抽出功夫了,便联合秦穆公前来进攻郑国。

重耳与秦穆公带兵包围郑国,想得到重耳流亡郑国时的恩人叔詹,叔詹听说后自杀。郑国人带叔瞻尸体给重耳,重耳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文公很害怕,因此在佚之狐的建议下派出了烛之武去做说客。

而这也就是语文课本里的“烛之武退秦师”!

因为是秦晋两国联合围郑,所以烛之武选择在夜晚单独去面见秦王,这样就可以避开晋国了。《秦本纪》记载,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郑国如果灭亡了,对晋国一定有好处,对秦国未必会有什么好处。因为郑国的地理位置离秦国远,而离晋国近,秦国到郑国中间还隔着晋国。郑国如果被灭亡,秦国能控制这块土地吗?不能,所以这片土地最后一定会落入晋国手中。

因此“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因为秦晋两国才能吃下郑国,秦国走了,晋国如果强行去攻打郑国,可以打败吗?当然可以,但那样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了。难保那时各国诸侯不会像鲨鱼一样分食晋国。

在《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烛之武是这样对秦穆公说的: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

烛之武抓住了重点,秦晋之所以联合是因为晋文公是秦穆公的的女婿,即使他们私交再好,但从国家利益上来说,晋国的强大对于秦国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处,还有些隐患,毕竟谁愿意跟一个强大的国家做邻居呢?

世事无常,万一邻居想要欺负你呢?

在我国高中八年级政治上册课本里面的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中有这样一段话: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①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到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③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乃至对立。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注意: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该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大家注意一下里面的重点是什么?是国家利益!国际关系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其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这是政治课本里面所说的,很简单直白,但也很干脆。

秦穆公为什么选择帮晋文公,因为有好处拿,但是空口白牙的,等到郑国的土地人口落入晋国之后,当初答应要给你的一定会给你吗?别忘了晋惠公夷吾可是曾许下当上晋君“河西之地尽归于秦”的诺言,结果当上晋君后立马反悔说“当初我把河西许诺给您,今有幸回国继位。大臣们说:‘土地是先君的土地,您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将土地许给秦国?’我与他们力争也没有用,所以向您道歉。”,前车之鉴就在不久之前。

灭掉郑国,晋国的实力是肯定会增强,而秦国又能得到什么呢?“晋之强,秦之忧也”,消灭郑国很明显不符合秦国的利益,烛之武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说服了秦穆公,也难怪佚之狐会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烛之武确实厉害。

《史记》记载“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而《左传》的记载就有意思了,“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两者都是在说秦穆公罢兵回国,但是《左传》多了一个“子犯请击之”,“子犯”就是狐偃,前边被晋怀公逼死的狐突之子,“子犯请击之”什么意思?是想要速战速决去攻打郑国吗?不是,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攻打秦军?老丈人给你帮帮场子,然后觉得不合适,就走了,买卖不成仁义还在呢?你这反手就想把秦国先给收拾了,这充分说明了烛之武和秦穆公目光的长远“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如果帮助晋国夺取了郑国的土地,那晋国如果还要扩大疆土,会去侵占那个国家呢?自然也显而易见了,就是老丈人的秦国了。

还好这个晋文公比较理智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然后就返回晋国,如果是晋惠公夷吾的话,估计有很大可能答应狐偃的请求去攻打秦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有共同利益时,我们自然会成为朋友,而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自然也就成为了敌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