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秦穆公借粮于晋,晋惠公攻秦被俘(1 / 2)

“夏,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

秦穆公十一年(前649年)夏季,王子带号召扬、拒、泉、皋、伊雒的戎人一同攻打西周京师,侵入王城,火烧东门。秦穆公、晋惠公派兵进攻戎人以救援周王室。

同年周襄王派召公姬过拜访晋惠公,晋惠公傲慢无礼,遭到召公的讥讽。

“十二年,齐管仲、隰朋死。晋旱,来请粟。”

十二年(公元前648年),齐国的齐相管仲(公元前645年)、大夫隰朋(公元前644年)去世。

晋国大旱,来秦国借粮。丕豹立即劝说秦穆公不要给,并且还要趁着晋国饥荒去攻打晋国,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一定要趁机去拿下晋国。

如果你是秦穆公你会选择借粮还是出兵?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秦穆公立刻去问公孙支该如何是好,公孙支说:“饥荒与丰收是交替出现的事,不能不给。”又去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么罪?”秦穆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最后还是给晋国提供粮食。水路用船,陆路用车给晋国运去粮食,从雍都(今陕西凤翔)出发,源源不断地直到绛城(今山西翼城东南),史称“泛舟之役”。

也有记载说是,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助灾荒,敦睦邻国,是国家应尽的道义。应该答应晋国。”邳郑的儿子邳豹却请求秦穆公趁机攻打晋国。”秦穆公说:“晋惠公虽然可恶,但晋国百姓是无罪的。”于是秦穆公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从秦国都城雍城至晋国都城绛城运粮的船络绎不绝。

无论那种记载都是说秦穆公选择了借粮,也对啊,得罪人的是晋国的国君夷吾而不是晋国的百姓,你见过饿死的百姓,但你见过饿死的国君吗?晋国缺粮,但晋国的国君却不缺粮。另外借粮于晋还可以收买晋国的人心,不借粮反而还会导致晋国万众一心的厌恶秦国,那干嘛不借呢?

“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

还真让公孙支给说中了,秦穆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了饥荒,秦穆公向晋国借粮食。

晋惠公得到消息后,立刻召集群臣,与群臣商议。正常来说,你两年大旱人家借粮给你,你不说应该感恩戴德,起码你应该跟人家礼尚往来才对。但是晋惠公是谁?是那个弃信杀臣的权谋家,他来商议的,不是给多少的问题,而是给不给的问题!

大家来看看这次会议的谈话内容: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晋国大夫庆郑说:“背弃秦国的恩施是不讲亲近之情,庆幸人家的灾害是不仁,贪图爱惜自己的东西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国舅虢射则说:“皮已经不存在了,毛能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有了患难谁来周济!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失去救援就必定会灭亡,这是通常的道理。”虢射说:“给了粮食也不能减少秦对我们的怨恨,反使敌人增强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施,庆幸灾害,是人民所抛弃的。亲近的人尚且会因此而结仇,何况是有深怨的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将会为此而后悔的!”

我前面说过“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虢射也是这样想的“前年上天把晋国赐给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还借粮食给我们。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晋国,晋国岂能违逆天意?趁机攻打他们。”

晋惠公夷吾认为国舅虢射这个趁火打劫的想法很不错啊!不但不给粮食给秦国还发兵攻打秦国,试图拿下秦国!

“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秦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惠公发兵攻打秦国。秦穆公很生气啊,说好的河西之地你没有给我,那算了。你缺粮我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还借粮给你度过难关。怎么现在,到了我有难了,问你借点粮食,你不光不借反而还趁火打劫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