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三公立弟,河阳败晋(1 / 2)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梁伯、芮伯来朝。”

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开始住在雍城大郑宫,此后,凤翔为秦都。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帝,命人占卜是否适宜居住在雍城。占卜的结果显示吉利,说是居住在雍城以后,秦德公的子孙可以东到黄河饮马。同年,梁国国君、芮国国君来朝贡。

雍城在今宝鸡凤翔县,从地图上来看,毫无疑问,秦人每次的迁都,都是更靠近中原。此后雍城也因绝佳的地理优势以及巧妙的设计,使接近300年(294年)里19位秦国国君都定都于此,一直到秦献公时期才搬家。就是后来秦朝迁都咸阳后,还将雍城作为陪都。

“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秦国历法中设立伏日,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据说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产生伏天的说法以后,人们一听说入伏,就会想到盛夏来临。伏天盛暑天热,容易致病,人们要想办法避暑、少动,自我保养的意识提高许多。在此之前,秦国没有伏天的说法,周朝和其他诸侯国也不存在;在此之后,人们特别重视伏天的来临,汉朝初期,朝廷甚至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伏日,不必求同。

当然,既然入伏,总得想想避暑热的办法。当时的人认为热毒恶气会产生蛊,需要用狗血禳除。于是秦德公命令把狗杀死肢解,将狗的肢体悬挂在城邑的四门,用来驱厉鬼、避邪气。

“德公生三十三岁而立,立二年卒。生子三人:长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长子宣公立。”

同年,秦德公去世,秦德公三十三岁即位,在位两年去世。秦德公赵嘉一共有三个儿子(最后都当上了国君),长子秦宣公恬,中子秦成公载,少子秦穆公任好。长子宣公即位。

“宣公元年,卫、燕伐周,出惠王,立王子穨。”

秦宣公元年(公元前675年),刚刚即位的秦宣公就碰上了周王朝的宫廷政变————卫国、南燕国攻打周王室,把周惠王赶出了朝廷,拥立王子颓为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选择拥立新主王子颓,还是拥立旧主周惠王,亦或者两不相帮做看好戏?

根据我的网络搜索,答案是做看好戏。因为我没有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我也不知道网上是从哪里来的,大家看个乐子就行。

王子颓篡位后,秦宣公的近臣也曾力劝秦宣公以勤王的名义出兵,但秦宣公认为,一是周惠王以大王之尊强抢臣子的土地是为不义。二是王子颓自己也是周庄王的庶子,是周王室血脉,这件事本是周王室自己的家事,外人不宜插手。三是秦国当时实力不济,纵然强力支撑,扶惠王重新登基,取得天子信任,予以封赏,以自己国家的实力,不久也必然会被人赶下台去。与其自取其辱不如坐观时事,以静制动也许可以占得先机。于是不予应允。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

“三年,郑伯、虢叔杀子穨而入惠王。”

秦宣公三年(公元前673年),郑、虢二国联军攻进周朝都城,郑伯、虢叔杀死了王子颓和五大夫,护送周惠王返回朝中。周惠王复位,史称此次事件为王子颓之乱(亦称子颓之乱)。

前面两件事说实话,你只要不参与就跟你没啥关系。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有些天不遂人愿了。

“四年,作密畤。与晋战河阳,胜之。”

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秦国修建密畤。与晋国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作战,战胜了晋军。

为什么秦国会与晋国发生战斗《史记》中没有记载,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发生了肯定是有原因的。战争是要死人的,没有任何理由会发生斗争吗?显然不会,所以他们之间一定有了利益冲突。

我们前面讲过,晋国在武公十三年就成为了霸主。而秦国呢?一个在西方蛮荒之地奋力寻求生机的一个蛮荒小国。

秦国在一步一步的从西方向东方前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正好碰见了处于扩张中的晋国,新兴的秦国在扩张地盘,老牌的晋国也在扩大他的版图。

一个早已称霸,一个初出茅庐,谁胜谁负似乎一眼就能预料到。

晋国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输了。秦国虽小,但常年在蛮荒的西夷之地奋战,要是不能打,早就灭国了,长久的奋战锻炼出了老秦人的勇武以及耐力。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国不是靠蛮夷的可怜活下来的,也不是靠周天子的恩赐活下来的。是一代代、一个个老秦人打下来的,用命去堆出来了,是血与泪所铸就的。从来不是靠嘴巴说,而是靠拳头说,站着的才有话语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