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宪公灭荡,迁都平阳(2 / 2)

3.鲁桓公3年(公元前709年),会于嬴,成昏于齐也。秋,公子翚如齐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

(桓公和齐侯在嬴地会见,这是由于和齐女订婚。秋天,鲁国公子翚到齐国迎接齐女,重修先君的旧好,所以《春秋》称他为“公子”。)

第一点他抗命不遵,还没有受到处罚。第二点鲁隐公商讨好出兵日期,羽父先跑去汇合了。第三点从鲁桓公遣羽父赴齐迎娶文姜来看,羽父在鲁国的权势丝毫没有减弱。

话回正题。

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鲁国大夫羽父请求杀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宰相的官职。隐公说:“从前由于他年轻的缘故,所以我代为摄政,现在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他。已经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我已经打算退休养老了。”羽父害怕了,反而在鲁桓公那里诬陷鲁隐公而请求桓公杀死隐公。

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率兵同郑国人在狐壤打仗,被俘获。郑国人把他囚禁在尹氏那里。隐公贿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神主钟巫之前祷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国而在鲁国立了钟巫的神主。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在社圃斋戒,住在寪氏那里。十五日,羽父让坏人在寪家刺杀隐公,立桓公为国君,并且讨伐寪氏,寪氏有人被杀害。《春秋》不记载安葬隐公,是因为没有按国君的规格正式为隐公举行丧礼。

简单描述一下就是,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羽父(公子翚)劝鲁隐公杀死公子允(鲁桓公),鲁隐公不同意,羽父(公子翚)担心此事泄密后对自己不利,就污蔑鲁隐公欲对公子允(鲁桓公)不利,劝公子允(鲁桓公)杀鲁隐公,十一月,羽父(公子翚)派人杀死鲁隐公,立公子允为君,是为鲁桓公。

大臣杀害国公,以下犯上,这不就是礼乐崩坏吗?从数次代表鲁国带兵出师来看,可以看出羽父掌握着鲁国的军权。并且在弑隐公立桓公这件事来看羽父在这件事上完全是个乱臣贼子的角色。桓公即位后,不但没有黜退羽父,反而仍然重用,迎娶文姜后,羽父虽然不见于春秋,但应该也得到了善终。而鲁隐公呢?按谥法:“不尸其位曰隐”,指其位不终。隐公虽然有心让位,但无人知晓,未日后被害埋下伏笔。加上自身的政治才能不足,对下不知道约束,对己不知道保护,最后不得善终。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要在《秦本纪》里没头没尾的说鲁国的事情呢?因为《春秋》自鲁国始,并且主弱臣强的故事也为后面秦国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秦宪公七年(公元前709年),芮国国君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厌恶芮伯万的宠姬太多,于是将芮伯万赶出芮国。芮伯万便到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县北)居住。

秦宪公八年(公元前708年)秋天,秦宪公趁芮伯万在外之际,派兵攻打芮国,秦军由于轻视芮军而战败。同年冬天,周桓王派兵联合秦国军队一起包围魏城,俘虏芮伯万。

“十二年,伐荡氏,取之。宁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秦宪公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宪公派兵攻打西戎小国荡氏,不久秦军夺取荡氏。同年,秦宪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葬于西山大麓(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