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宪公灭荡,迁都平阳(1 / 2)

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宪公继位,居于西新邑。

“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秦宪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宪公从西新邑迁居平阳(今陕西省陈仓区)。同年,秦宪公派兵攻打亳戎(西戎一支)的荡社(一作汤杜,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一说在今陕西省三原县、兴平市一带)。

“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秦宪公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第一年发兵伐荡社,第二年就打的毫王逃奔西戎,“宜将剩勇追穷寇”于是秦军消灭荡社。

“四年,鲁公子翚弑其君隐公。”当时的鲁国的国君鲁惠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子息(隐公),一个是公子允(鲁桓公)。虽然息和允二人的母亲都是陪嫁的“媵”,但是,允的母亲仲子是右媵,地位仅次于嫡夫人,所以仲子地位比声子高贵。但是子以母贵,允虽然年幼然而地位尊贵,息虽然年长然而地位卑贱。

鲁惠公死时,公子息因年长而贤能,鲁国大夫们都举荐他,并要立他为国君。因为公子允当时太幼小,在这种情况下公子息如果推辞,那么就不知道公子允将来是否一定能被立为国君;如果公子允被立为国君,公子息又担心大夫们不能很好地辅佐年幼的国君,毕竟公子允年龄太小,朝臣的关系很可能会走向主弱臣强,于是公子息代掌国君之位,可以说公子息是为了立公子允才做国君的。

而鲁国有一个权臣叫羽父(即公子翚,一作公子挥),是鲁国的大夫。他的地位很高,虽然名分上不是太宰,但实际上就是鲁国执政大臣。为什么说他是权臣呢?可以从以下三点论证:

1.鲁隐公四年(前719)宋欲伐郑,来鲁乞师。羽父请以师会之,但鲁隐公不同意,结果羽父违抗君命,出师会宋,陈,蔡,卫等诸侯,会盟并伐郑。

(鲁隐公四年春天,卫国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君。隐公和宋殇公会见,要重温在宿地会盟的友好。还没有到预定的日子,卫国人来鲁国报告发生动乱。夏天,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非正式会见。

宋殇公即国君位的时候,公子冯逃亡到郑国,郑国人想用兵拥立他回宋国为君。等到卫州吁自立为国君,打算向郑国报复先君结下的怨仇,以此讨好诸侯和安定国内人民,便派人告诉宋国说:“君王如果攻打郑国来除掉君王的祸害,以君王为主,敝邑发兵和陈、蔡两国作为属军,这是卫国的愿望。”宋国人应许了卫州吁。当时,陈国、蔡国正和卫国友好,所以宋公、陈侯、蔡人、卫人联合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的东门,围攻了五天才撤军回去。鲁隐公向鲁大夫众仲问道:“卫国州吁杀兄自立为君,不知能否成功?众仲答道:“我听说施行德政可以和民,没听说采取作乱方式可以和民。若用作乱的方式和民,就像理丝一样,越理越纷乱。州吁依赖兵威并且安于残忍;依赖兵威就会失掉民心,安于残忍就会丧失亲信,众叛亲离,很难成功。用兵,就像火一样,不加以严禁,就会自焚其身。州吁杀掉他的国君,虐用他的民众,这样他就不肯致力于修善美德,而企图用作乱的方式定其君位,那就必然不能避免祸败了。”

这年秋天,诸侯军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来鲁国乞讨救兵,鲁隐公谢绝了。但羽父请求出兵会合宋公,隐公不答应,于是羽父便坚决请求而后出兵前去。)

2.鲁隐公十年(前713),隐公将会郑、齐之君伐宋,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

(鲁隐公十年春天,周历正月,鲁隐公在中丘会见了齐僖公、郑庄公。二月二十五日,在邓地结盟,决定出兵的日期。

夏季五月,鲁国大夫羽父先期会合齐僖公、郑庄公攻打宋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