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马牛襟裾,文公设史(1 / 2)

《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警示我们取得成绩时要冷静清醒,失意之际不可泄气失志。

虽然秦襄公正式立国,并且有宏图大志刚一立国就想要把周天子取而代之,可是我们前面讲过,秦国在周平王眼里是什么?还是炮灰。

即使周平王说你打下多少疆土都是你的,可你也要量力而行啊,但秦襄公似乎被“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给蒙蔽了双眼,又似乎是因为“秦”的正式立国让他自我膨胀起来,他飘了,他想要疆土,他不甘心领土近在眼前却又无法触及。

于是在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讨伐西戎,打到岐山时去世。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要认识自己,你要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客观因素有所认知。秦襄公虽然具有极强的战略眼光,但他忽视了西戎强大的客观因素,虽然具有宏图大志,可是太着急了,没有想过发展国家实力,而一心想要疆土。

当然我也只是随便说说,毕竟我不是他,我只是后人,所以我才能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我也有我的客观局限性,大家也是,每个人看待事情的眼光立场都是不同的,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我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送大家一句话:“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工欲善其善,必先利其器”,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即位后,没有立即去讨伐西戎,而是先安抚内外,把握朝政,把整个国家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所谓的“文公元年,居西垂宫。”当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后,他才选择东猎。

“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秦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带领七百名士兵到东边打猎。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国还只是一个炮灰小国,你看秦文公东猎才七百个士兵,而周宣王能借给秦庄王七千个士兵。但也能看出秦人的勇武,只带兵七百就敢东猎,放在别的诸侯身上,有几人敢?

“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到达汧水、渭水的会合地,秦文公说:“从前,周王室把这里的土地赐给我的祖先秦嬴(即秦非子)作为封邑,最后终于成为诸侯。”秦文公于是命人占卜这里是否适宜居住,占卜的结果说吉利,秦文公便下令在这里营建城邑。

“十年,初为鄜畤,用三牢。”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秦文公做梦梦到有一条黄蛇,身体从天上下垂到地面,嘴巴一直伸到鄜城(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一带的田野中。秦文公梦醒之后,便向史敦询问梦中发生的事,史敦回答说:“这是天帝的象征,请君侯祭祀它。”秦文公于是下令建立鄜畤(畤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固定处所,因建于鄜城,故称鄜畤),首次用牛马羊三牲祭祀白帝。您看看要不怎么老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子继父业”呢?他爹秦襄公正式立国后立马就去祭祀上帝,司马迁评价“君子惧焉”,儿子继位了,还以为就是普通一诸侯呢?也去祭祀上帝了,合着父子俩都想把周天子给取而代之。并且划重点这里有一个“初”,意味着秦文公后面可能还祭祀上帝,换句话来说他不止一次的祭祀上帝,第一次可以说是意外,因为觉得是做梦有祥瑞,所以祭祀,但不能次次都是做梦有祥瑞吧?就是想做天子!

《增广贤文》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翻译一下就是人不知道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就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一个人如果他不知道历史,就会显得无知。

而秦国一直以来都是没有历史记载的,因为之前的秦人每天都在生死间徘徊,今天还活着指不定明天就因为西戎而死去,那么既然活着都费劲,那么哪里还会有空去记载历史呢,而现在的秦人有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城池,有了自己的疆土,就可以追求一些从前没有的东西比如历史的记载。

“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文公设立记载大事的史官,百姓大多受到教化。从这一年开始“秦”才开始记载历史,说明什么,说明以前的历史都是口口相传,就好像未开化的野人一样。也难怪历代的“秦”都被“周天子”当做炮灰,原来是因为从前“秦”的档次低。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派兵攻打西戎,西戎兵败逃走。于是,秦文公收集周朝的遗民归自己所有,疆域扩展到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室。秦文公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从这时可以看出来了,他击败了西戎,把西戎赶走了,完成了之前先辈所未完成的事业,并且他遵守了周平王与秦襄王的约定,归还岐山以东的土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