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秦起襄公,正式立国(上)(2 / 2)

前面讲过,周宣王即位发动了一系列的举措,如对严允、西戎、徐戎、荆楚发动战争。胜负乃兵家常事,有输有赢很正常,秦襄公征伐西戎获得了胜利,不代表没有失败。例如宣王三十九年,在伐姜氏之戎,“千亩”一战,王师大败,“亡南国之师”。

既然是战争,死人也是正常的,可将士可以死去,但军队的士兵不可以缺失。

于是周宣王为了补充军队选择“乃料民于太原(今山西西南部)”,“料民”就是清查民数,调查户口。这是由于奴隶、平民的逃亡流散,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的确切数目。周宣王想要通过“料民”来赋役,这激起了奴隶和平民的反对;同时因为许多人口是藏在贵族府内的,也就侵犯到了贵族们的利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因此趋于激化。

前782年(周宣王四十六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姬宫湦继位。

周宣王没了!怎么没的呢?《史记》《春秋》等文献只字未提,只是据说当周宣王外出狩猎时,他居然看到了杜伯和左儒的魂魄来索命了。当时左儒驾车,杜伯手持弓箭,一起大骂周宣王为“无道昏君”。之后杜伯张弓搭箭,正中周宣王的心脏。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里面的“鬼”。杜伯跟左儒这两个鬼是谁?杜伯,杜国的国君,周宣王时期大夫,其职位据考证是“右将军”,因为没有完成周宣王交代的任务而被杀掉。左儒是杜伯的好朋友,在杜伯被周宣王杀掉后,回家自刎了,正儿八经的刎颈之交。

有趣的是杜国的地,在秦都东北、周都镐京西北处,而杜国离“太原”非常近,就是前面“料民于太原”的太原。这就很值得玩味了,但没有因为历史依据,所以大家当个故事看看就行了。

话回正题,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宫湦即位了。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发生震动。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这点不光《史记》有记载连《诗·小雅·十月之交》都有记载,“‘三川’(泾、渭、洛)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如此严重的灾难,一般的天子都会去思考怎么办或者反省自身,但是姬宫湦呢?不问政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

那么虢石父肯定是个办大事的人吧,周天子既然能够放权于他了,他一定很有能力吧?错了,与之相反的是,虢石父为人奸佞乖巧,善于奉承,贪图财利。

如此一来可以说是天怒人怨,周王朝岌岌可危,只差被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快压垮周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来了,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因此宜臼逃奔申国,这让知晓这一切后的申后父亲申侯大为愤怒。

前面章节有提到过这个申候的家族常年在边外,非常有势力,曾让周孝王低头。

于是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有趣吧?“申候”上一次出场,是因为周孝王希望大骆适嗣,而这次是因为周幽王适嗣。两次都是因为适嗣,不过两次的解决却截然相反。

但也不得不说“申候”是真护短,出场的两位申候都是为了外孙而去挑战周天子的权威。谁会不想要这样的外公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