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庄公破戎,炮灰大夫(1 / 2)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秦嬴(非子)生秦候。秦候在位十年去世。秦候生公伯,公伯在位三年去世。公伯生秦仲。关于秦侯,我们只知道嬴姓,名字早已失传。《史记》仅记载他在位十年,现存各类史书均无记载关于他的其它事迹,也无法考证其本名。只知道他是秦国第一位国君非子之子,其子为公伯。而公伯也只记载了他是非子之孙,秦侯之子,其子为秦仲。名字也无法考证。

这就是秦国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国君,有关他们的记载只存在于《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而之所以被记载也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秦朝的国君罢了。

秦公伯三年(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5年),秦仲的父亲秦公伯去世,秦仲继任国君之位,成为秦国第四任国君。秦仲三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由于周厉王姬胡残暴无道,实行暴政、苛政,致使百姓、诸侯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也就是“国人暴动”。

因为周天子的倒行逆施导致周室出现了严重的内乱,国家出现内乱,虎视眈眈的外患就跟着来了,于是西戎(泛指西方部落)趁机入侵周王朝,进行抢夺掳掠,竟然进入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杀害住在犬丘的大骆一族。

当初周王为了维持和西戎间的和平,在面对申侯威胁时,只好乖乖退让。如今周室衰微,西戎立刻就发兵进攻。而有趣的是,最先被西戎消灭的就是那个“申骆重婚,西戎皆服”的大骆一族。存活下来的,反而是当年分出去的附庸非子一族。

前面说了,公元前841年,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今陕西西安)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将太子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静,国人杀召穆公之子,太子静得以幸免遇难。

国人平息怒气离去后,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职务(一说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共和行政”。前829年(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国,太子静在召穆公家长大了,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

秦仲十八年(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姬静正式即位。秦仲二十一年(周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并派秦仲伐西戎,任命方叔伐楚,任命召穆公征伐平定淮夷和徐夷。

周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所以自天子至于士,层层分封,形成了一种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式的统治。这种统治方式是为了维护以周天子为首的领主贵族统治。

我们经常听见孔子说想要复兴的周礼,那么周礼是什么?是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但不限于饮食、起居、祭祀、丧葬……可以说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周代的礼制。

通俗来讲什么身份做什么事情,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什么等级做几匹马拉的车都是有讲究的。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说白了就是为了维护统治,让种地的就老实种地,经商的就乖乖经商,当官的安心当官,一切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不要起了不该有的念头。既然秦仲被封为了大夫,那么按照周礼的规定,就需要有与身份相符的车马、衣服等。因此秦仲就需要有和身份相配的车马和礼乐器。《毛诗序》说“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秦国得到车马、礼乐和服侍的臣子,从此使秦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正所谓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给你封官了,就需要你去卖命了,让你当大夫是因为要你去攻打西戎,可是西戎哪里有那么好打。

于是在秦仲二十三年(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在和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也就是说秦仲二十一年被封为大夫,不到两年就在秦仲二十三年中被西戎杀害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功劳放在这里放着,那你有命拿吗?

“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秦仲有五个儿子,其中最大的儿子名叫庄公,前面说过周朝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这个庄公就即位了,成为了秦国的第五位君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