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公之秦康公21(2 / 2)

因为秦康公派军队护送公子雍回国,为了保护自己以及太子利益的晋襄公的夫人穆嬴则每天抱着太子在朝廷上哭诉太子无罪不应废立,又去赵氏家中向赵盾叩头。前面荀林父说过“夫人和太子都在,反而到外边去求取国君,这一定是行不通的”。对啊,太子虽然小,但他母亲还在啊,穆嬴虽然是一介女流,可是为母则刚,每天在朝廷哭诉太子无罪就透露出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她怀里抱着的是太子,换句话说就是大义。

很多人可能没懂为什么穆嬴哭一哭就可以占据大义,因为如果她不站出来那可能就没声没响的就把儿子的太子之位弄丢了,但只要站出来发声,那就占据了大义。大家一开始都可以带着眼罩装作看不见的样子,但现在有人办眼罩给你摘下来了,你就不能装作看不见了。如果你还装,那你就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道义上就先站不住脚,而在当时,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你必须要有“道义”,不然谁还敢跟你玩?

我前脚出事,你后脚就欺负我家的孤儿寡母,谁敢跟你做朋友?

荀林父早看到了这一切,而出发去秦国的先蔑和士会注定是回不来的。

雍刚到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时,在晋襄公夫人穆嬴的压力下,赵盾和大夫们就背弃了公子雍而立了太子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发兵抵御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有心算无心,有意算无意,有怎么会失败呢?

四月初一,晋军在令狐打败秦军,一直追到刳首。次日,先蔑逃亡到秦国,士会跟着他逃亡。史称“令狐之役”。先蔑逃亡出国后,荀林父把他的妻子儿女和财货全部送到秦国,说:“这是为了同寮的缘故。”

作为朋友的角度来看荀林父确实够意思,觉得你做得不对,会去提醒你,但不会去强迫你,你做好决定后,他还帮你收尾。从这里也能看出他后来能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并不奇怪了。

“二年,秦伐晋,取武城,报令狐之役。”

秦康公二年(公元前619年),秦国讨伐晋国,攻取武城,报了令狐战败之仇。

“四年,晋伐秦,取少梁。”

秦康公四年(公元前617年),晋国攻打秦国,夺取秦国的少梁。

“六年,秦伐晋,取羁马。战于河曲,大败晋军。晋人患随会在秦为乱,乃使魏雠馀详反,合谋会,诈而得会,会遂归晋。

秦康公六年(公元前615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晋国,夺取晋国的羁马(今山西永济南)。晋国出兵救援,两军在河曲(今山西芮城)交战,秦军大败晋军。晋国人担心士会在秦国会对晋国造成祸患,便派魏寿馀诈称叛晋降秦,用蒙骗手段(魏寿余假装以魏邑叛晋投秦,晋人故意捉拿了他的妻子儿女,让寿余只身逃脱,寿余逃至秦国,提出愿将魏邑献秦,得到了秦康公的信任,寿余于是暗中联络士会,最终逃归晋国)让士会回到晋国。”

晋国就让魏寿馀假装率领魏地的人叛乱,以引诱士会。晋国假意扣押了魏寿馀的妻子儿女,让他夜里逃走。魏寿馀逃到秦国,请求把魏地并入秦国,秦康公答应了。魏寿馀在秦国朝廷上踩了一下士会的脚,示意士会与他一起回晋国。不久,秦康公率领军队驻扎在魏地隔河相对的河西。魏寿馀说:“请派一位来自东边而又能与魏地几位官员说得上话的,我与他一起先去。”秦康公选派了士会,士会辞谢说:“晋国人,是老虎和豺狼,如果他们违背原来的话不让臣回来,臣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诛戮。这对国君没有好处,您后悔也来不及了。”秦康公说:“如果晋国违背原来的话不让你回来,寡人若不送还你的妻子儿女,必受河神惩罚!”这样士会才敢去。秦国大夫绕朝把马鞭送给士会,说:“您可别说秦国没有人才,我的计谋正好不被采用罢了。”渡过黄河以后,魏地人因得到士会而欢呼,熙熙嚷嚷地回去了。秦国人送还了士会的妻子儿女,士会留在秦国的家人都改为刘氏。

“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其子太子稻继位,是为秦共公。

秦康公继位后,秦晋两个还是互有征伐,但是因为秦康公的大兴土木,以及没有良臣的辅佐,导致了秦国的国力日益衰弱,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秦国的衰弱也为后面打不过晋国埋下伏笔。

在《韩非子-说林》中提到: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秦康公建造台观三年之久。楚国起兵想要攻打齐国。任妄对秦康公说:“饥谨招来战争,疾疫招来战争,劳役战争,动乱招来战争。您筑台观三年,楚人起兵攻齐,恐怕他攻齐是虚张声势,偷袭秦国是实,不如早作准备。”于是秦国加强了东边的戒备,楚军也停止了行进。

这也应该是声东击西最早的事例,只是因为秦康公的亡羊补牢,才使得楚国未能得逞,但假如秦康公并未理会任妄的劝诫,那么秦的下场可见一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