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2)

寒去春来,不觉数月已过。

某日风和日丽,一阵鼓掌声自东宫显德殿中传出,声毕后,太子轻快而顿挫有力的语声再次响起。

三五个宫女提了裙上阶,端着壶、盘来添蜜水、面果和乳酪,一进门便看见偌大的中殿内有许多大臣围坐。从冠服上,她们一眼便能辨出,其中不少是朝中重臣。他们此刻都正襟危坐,望着独立于当中的太子。

一个多月前,太子行了冠礼,比预期提前了五个月。因此此刻她们瞧见的,已不是总角髻的幼主,而是言行仪态都成熟得与衣冠相称的太子殿下。太子说话的神情沉稳而潇洒,恍惚让人忘记他年纪尚小。

“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召开过盐铁会议,就罢盐铁问题大兴辩论。”李承乾环视着一众通见辅臣和宾客,笑道,“汉宣帝时,便据此著成了有名的《盐铁论》。当时商议所定‘务本抑末,不与天下争利’,在如今看来,确实有利汉朝民生。后有称赞,说这样的会议和辩论是重在问治乱之道。是非常有价值的。”

随着太子话音落下,两侧的几名侍读、舍人、正字纷纷急速记录着,并立即互相核对。

“如今,我们也做这样的议论,也有价值。我们今日论水利,来日还要论桑耕、刑狱、教化、邦交......总之,我们要论治理之道、圣贤之法。这既是对孤的启发,也是诸位对大唐的建树。”

‘建树’二字落了重音,众臣互相交了交目光,虞世南德高望重,最先回应:“殿下也要将对谈整理成记录吗?”

李承乾不失谦和地望向他:“不只是记录,要集论成系,集系成统,形成纲目,交给陛下。”

听到‘交给陛下’,李百药抚须笑道:“因万物思化,以百姓为心。殿下之志远大。陛下看了,一定高兴。”

孔颖达忽然问道:“不知殿下是要亲自编写吗?”

李承乾一怔,旋即躬身为礼:“还要烦请相助。”

宾客和辅臣走后,长孙冲已带着几个人大略整理出了内容,正在分类归置,等太子择阅。

李承乾不着急看那些。他心里明白,这些东西的用处,原只是为了以讽赞之论在朝中树立东宫的形象而已。

仿佛有些疲累了,他松了口气,对着殿门展了展肩背,活动了下脖子,恰瞧见长孙家庆捧着抄录好的一沓记录走进殿内。

李承乾不禁笑道:“还是您的笔快。”

长孙家庆笑着摇摇头,将东西放在太子的案头。

比起长孙冲手里那些,李承乾对这些记录看重得多,因为这些并非与宾客辅臣对谈政理的谈话录,而是与重臣议论朝政的要点。

他疾行几步到条案前坐下,端起茶毫不优雅地一饮而尽,便翻出那些记录看了起来。

长孙家庆陪坐在旁,研起了墨。他察觉到,太子殿下近日翻阅同魏徵、李靖、房玄龄的记录比较多。起初,殿下随手记下的内容东一点西一点,似乎是繁杂无绪,最近仿佛清晰了起来。

李承乾翻着翻着,从中抽出一份‘论创业之要’。

细细看去,字里行间,魏徵那日谈吐畅达、指点江山的风采又在眼前浮现——

“孤听说,隋末乱世之后,魏公曾辗转各路枭雄,有纵横捭阖之才,对天下形势必然见识深刻。依魏公所见,大唐究竟何以建立功业?”

魏徵听罢,只略作思索,便答:“臣以为,论及原因,大要有三。”

“第一,此举顺乎天意民心。隋肆意毒虐,民间不胜其弊,又多年群雄割据,民生濒临崩溃。而太上皇布政宽仁,严肃军纪,又以诚信招纳各路豪杰。而其他割据之众,多有暴虐。自然大唐人心归附。”

“第二,起兵选中了关中。关中险要。古人云‘入关而都’、‘谥天下之亢而拊其背’。此地渠道交错、沃野千里、物产富饶、气候温和。东面,崤山、函谷关。西面,陇山、岷山。南面,巴、蜀两郡富饶。北面,胡苑利于放牧。依靠三面险阻,只东方一面控制群豪。还有,隋兵徭之役及重大战事,多在山东等地,那些地方起义军较多,而关中所受影响较小,足以立国。隋又在长安和永丰仓有储粮驻兵,可以利用。”

“第三,规划布局的正确。说到军力布局,这个要谈就多了,涉及到田制、军制,殿下可以慢慢了解。还有,贤能之才。当年的陛下、李靖、李孝恭等为帅,在大唐的进取规划中,对兵法韬略运用高妙,战果扩大迅速。所谓‘战则胜、胜则战’,军力增长,助成大势。”

......

李承乾看罢,展开搁在一旁,翻了几翻,又抽出一份‘论军力布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