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好人齐僖公40(1 / 1)

郑和卫、宋相互征伐,弄得生灵涂炭,人民深受其苦,周天子躲在一旁不管不问,却急坏了一国贤君,一心要促使郑与宋、卫讲和,使他们掘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以造福百姓。要问这贤君是谁,这贤君便是齐国国君齐禧公。

齐国是大国,齐禧公又乐善好施,在诸侯国中威望很高,所以对齐禧公的这种调解,宋、卫自然要给齐禧公个面子。当然和解也是有条件的,为了保全面子不吃亏,宋殇公先派人到卫国和卫侯协调统一了立场,然后把和解条件通报给了齐禧公。

宋、卫经过协商,提出的和解条件是郑需要把在战争期间掠夺的两国财物返还给两国,这样两国才能和郑国达成和解。接到宋、卫提出的和解条件,齐僖公倒吸一口凉气,感觉三国和解无望,但事已至此,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把卫、宋二国的和解条件通报给了郑庄公。至此,宋僖公心灰意冷,想自己已经尽力,以后你们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不料,三天之后郑国那边有了回信,说可以接受卫、宋提出的条件,但卫、宋同时也必须接受郑国提出的条件,这样才同意和解。而郑国提出的条件是:一,四国会盟(加上齐)要以他为盟主;二,卫、宋、齐三国要协助他得到周正卿之位。如果换上别人看到郑侯要挟宋、卫罢了,还要挟自己,肯定会舍弃郑侯远去,可齐禧公仁慈大度,以天下苍生为念,竟同意了郑侯提出的条件。

看到宋禧公都接受郑国的和解条件,卫侯、宋侯自然不便再说什么。于是,这年秋天,四国之君郑庄公、齐禧公、宋炀公、卫宣公先期在温地举行了会面,协调了彼此立场,讨论了结盟相关事宜,等四方达成一致,四国转到瓦屋,正式举行会盟大会,推举郑国为盟主,签订了相关协议,提出了尊重王室捍卫王室讨伐逆臣贼子的口号。当然,所有这一切基本上是郑国在后面操纵。正因为这次大会,后人称郑庄公为春秋第一任霸主(有不同意见),有的史书称郑庄公为郑伯。

四国结盟之后,按照郑侯的预先安排,齐侯、宋侯、卫侯联名给周天子上书,把郑侯忠义及雄才大略大大夸赞了一番,然后请求重新任命郑庄公为正卿(左卿士)以辅佐王室。接到三国上书,周天子气得浑身发颤,连声大骂,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可在暴怒之后,想到一个郑侯都不好对付,现在人家又是四国结盟,自然更惹不得,不得已周天子只好忍气吞声接受了齐、宋、卫请求,重新任命郑侯为周正卿。同时周桓王还特送郑侯一面大旗,上书“讨逆”两个大字,明告天下郑侯拥有讨伐不忠于周王室的乱臣贼子的权利。周桓王此举一是恶心郑侯,二是给郑侯套上一枷锁,好使其忠于自己。郑侯何等聪明之人,自知天子用心,但郑侯更知拥有这面大旗于郑国的好处,于是对周天子赠送的这面大旗欣然笑纳。

四国结盟,各取所需,于四国可谓圆满,如果说非要在这里找个不甘心之人,这人自是周天子周桓王,毕竟被人要挟的滋味是不好受的。还好上天垂怜周天子,周天子很快等来了报复对手拆散对手同盟的机会。

十月九日这天是周桓王寿诞,各路诸侯都要到京都参礼周天子,偏偏宋砀公这天国内有点急事需要处理就没有进京。按以往这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往年周天子寿诞不进京参礼的诸侯大有人在,而周天子从没有追究过。可这次碰上宋砀公这个和自己有过节的人,周桓王说出话来了,要郑侯以宋殇公不进京参礼为由讨伐宋殇公。

接到天子指示,郑侯知道天子是在泄私愤,可自己也不好反驳,为保全宋殇公,郑侯给宋砀公捎去口信,要宋砀公进京给周天子认个不是,就此息事宁人。可宋砀公认为别人不进京参礼沒事,自己不进京参礼却要给天子赔不是等于辱没了自己,因此,拒绝了郑侯提议。沒办法,郑侯又让齐僖公劝宋砀公,劝他不要因小失大。

别人不参礼沒事,我不参礼却要给天子赔不是。如果我真要这么做了,那我宋国脸面何在,我宋国如何和其他诸侯国并列在世上。宁可亡国,我也不进京参礼,郑侯如果他想来就来吧。齐禧公调解,宋砀公如此斩钉截铁回应了齐禧公。

宋侯不听劝,惹得郑庄公性起,也不再顾念什么结盟不结盟了,率领郑国大军以天子名义讨伐宋国,宋国则举兵相迎。两军在边境上相遇比划了这么一比划,念在曾经结盟的份上,郑侯看已给了周天子一个交待就撤军了。

这次郑伐宋,虽未真伐,但宋彻底把郑国、齐国得罪了,非但如此,宋还得罪了鲁国。以前鲁、宋交好,两国国内有什么大事发生都彼此向对方通报一声,但上次郑伐宋,鲁隐公没有救援宋国,宋侯怀恨在心,两国由此起了隔阂。事后鲁国曾讨伐跟随郑国一同伐宋的邾国,目的就是向宋国示好,可宋侯仍不能释怀,故这次郑伐宋过后,宋国并未向鲁隐公通报。鲁隐公看宋侯如此狂妄不通人情,也忌恨起宋国来。从此,宋国成为众矢之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