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平王迁都(1 / 1)

戎兵作乱京师,申侯得到秦、卫、晋、郑四国相助,将戎兵驱逐出京师,随即申侯、秦侯、卫侯、晋侯、郑侯齐集朝堂,商议国事,立太子宜臼为君,是为周平王。考虑到秦侯在这次平乱中,出力甚大,周平王当即册封秦侯秦襄公为侯爵。自此,秦国列侯,成了和齐国、鲁国等平起平坐的诸侯国。

且说戎兵西去,但主力并未遭到大的损失,故仍在边境不断挑衅,大有再次来犯镐京之势。为此,周平王很是害怕。加上戎兵在镐京前些日子烧杀抢掠,整个京城房舍损坏严重,十室九毁,特别是王宫被毁得更不成样子,加之国库空虚,要修复完善下来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渐渐周平王产生了京都东迁的想法。

周朝的都城虽然是镐京,但周朝的大多数诸侯国在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比如齐,鲁,宋,卫等等。正因为如此,早在周成王时,召公、周公就开始兴建东都洛邑,其目的是为了管理国家事务更方便一些。等洛邑修建成后,历代周王每年都不定期到洛邑住一段时间,以接受东方诸侯国的朝拜参礼。

一旦有了迁都想法,平王越看现在的镐京越不顺眼,尤其是看到那些破败的宫室,平王恨不能马上就搬到洛邑去。可平王知道迁都绝非儿戏,尤其是自己刚登基,资历尚浅,必须征得大臣们同意才可。

这日众臣上朝,平王说得很婉转,询问先王兴建洛邑目的何在。

众朝臣感觉君王询问这样一个问题简直有点弱智,但又不得不答,于是齐声回曰:洛邑乃天下之中,四方纳赋上税路途均等,比较方便。其次,天子定期行幸洛邑,也好接受各路诸侯朝拜参礼。

话说到这份上,平王顺势回曰:前些日子西戒进犯,王宫损毁严重,加之国库存银不足,等王室修复好不知要到何时。因此,我想把都城迁到洛邑去,大家以为如何?

平王话音刚落,太宰咺奏曰:圣上所思极是,今京都宫廷破败,重新修复实属不易,又洛邑宫室经过这么多年经营,各种设施齐备,迁都洛邑,不废一资一财可使王室回归原貌,实乃万全之策。

太宰咺话音刚落,卫武公出班奏曰:太宰误国之论也。洛邑位在平原,乃四战之地,无关可守,无险可居,无战事则己,一旦战事起,立马会岌岌可危。而镐京左有殽、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进可攻,退可守,天下形胜,莫过于此。圣上不迁都为上策。

卫大人此话差矣,远的有先王千亩之战,近的有戒兵进犯京都,何来进可攻,退可守。圣上迁都洛邑正好可以摆脱西戒的威胁侵扰,难道不是这样吗?

太宰咺反问一句,在事实面前卫武公竞无话可说。列位大臣害怕西戒再次来犯,纷纷附和太宰,说迁都为宜。平王看在眼里,顺势做出了迁都决定。卫武公长叹一声,也没再言语。

平王迁都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也是周朝国势兴衰的一个分水岭。都城位于镐京的这一时期,因为镐京在西边,后人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都城位于洛邑的这一时期,因为洛邑在东边,后人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东周。西周周王室对诸侯国的管理虽然比较松散,但地位凌驾于诸侯国之上,甚至还发生过周王击杀诸侯国国君的案例,可到了东周,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国家元首,但地位和其他的诸侯国已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一些大的诸侯国。因此,东周历史与其说是周历史,倒不如说各诸侯国的历史。正因为东周各诸侯国群雄并起周室衰微,东周这一时期也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混战不休,但各种思想各种学说蓬勃兴起,整个华夏大地思想文化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茂局面,从而为中华民族未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