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榜样的力量—西伯昌(1 / 1)

周朝世祖后谡固定流传后世的江山父传子模式相比商朝帝位的传递模式弟、子不分少了些争执,但争执还是存在的。因为无论上古时期的周朝还是距离现在最近的清朝每个皇帝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再加上不提倡计划生育,这样不可避免地就造成了皇子泛滥,少的四五个,多的几十个。虽然约定俗成按礼制传长不传幼,但面对帝位天下唯我独尊那么大的诱惑,做弟弟的又岂能甘心。在诱惑面前,秦二世有沙丘之变赐死了哥哥扶苏,唐太宗有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相比商朝的帝位传递弟、子不分,有德有能者上位,父传子的帝位传递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剧了纷争,使纷争变得更血腥更残酷。

春秋吴国吴王寿看到小儿子季扎优秀,想把国君位置传给季扎,小儿子季扎不答应,于是吴王寿采取了个折中办法,自己死后让君位在几个儿子之间传递,意思是最终让小儿子季扎继位。同样周朝先祖投降主义者古公亶父也遇到了春秋吴王寿相同的困惑。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季历特别优秀,可碍于季历的两个哥哥,又不好意思明确让季历继位。而季历的两个哥哥在看出父亲的意思后,不等父亲发话,主动离家出走,把帝位让给了季历。显然季历的两个哥哥比季扎的两个哥哥更加贤惠更加识大体,至于后世的秦二世,还有那个唐什么宗之类,思想境界更不可和季历的两个哥哥相比。

汉语成语家族里面有这样一个成员: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研究哲学研究主义的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并不认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个成语,可把季历的哥哥、胡二世、唐什么宗等等并且在一块,放在显微镜下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成语的正确性。就好像一个人成长,这个人可能越变越好,也可能越变越坏,以致称为贪污犯杀人犯。西方在发展过程中有过一段复古的文艺复兴,我华夏或许真的需要在某些方面返古,最好返到上古时代的商、周去。

季历两个哥哥让贤成就了季历,也成就了后来的大周。季历继位后励精图治,广施恩德,诸侯纷纷归附。季历死后,继位的是他儿子姬昌,也就是西伯昌。西伯昌更是继承了他父亲以及祖父的优良品质,在治国上更加兢兢业业,常常忙得饭都顾上吃,其国力国势也更胜于他父亲他祖父时。期间流传这样一个佳话,某两个诸侯国因为边界起了纷争,前来找西伯昌调解,但等进入到西伯昌领地,看到这里民风淳朴,相互之间互谦互让,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也不等见到西伯昌就回去了。无独有偶,等到了清代,山东聊城两家因为宅基地边界产生了纠纷,其中一家给在京城当官的亲戚写了一封求助信,亲戚收到信后回书一封,上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收到回信,这家主动把宅基地往后退了三尺,另一家看到对方如此做,也把宅基地往后退了三尺。为此,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彼此成了好邻居。据说山东聊城两家之间的那条六尺巷现在还存在。显然,清代为宅基地纷争的这两家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比较匮乏,如果他们知道上面西伯昌时期两个诸侯国边界是如何解决的,估计就不会产生纠纷,自然也就不会给京城的亲戚写信了。人们常说家国天下,家同国,国同家,治家如治国是有一定道理的。

面对殷纣的荒淫残暴及西伯昌的日益强大,殷纣朝堂里面有见识的人物纷纷离开殷纣投奔姬昌,姬昌对他们大小都安排了官职,但姬昌从内心深处感到他们均不是治国大才,为此常常苦恼。某日西伯昌用自己创立的易经算了一卦,说渭水边有圣人出现,于是就驾车前去寻找。可到了渭水边,发现除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正在钓鱼外空无一人,西伯昌怀疑自己卜卦出了问题深感失望,正打算离开,只见那老头猛地往上一甩鱼竿,鱼竿下面竟是个直钩。看到直钩,西伯昌警觉起来,上前去和老头攀谈一番,发现老头果然见解非凡,随即把老头带入宫中委以重任,这老头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姜尚姜子牙。当然,姜子牙归顺姜子牙除了上面版本,还有其他一些版本,哪个版本是真,历史久远早已无法考证。但姜子牙是个大才,辅佐周文王以及后世的周武王推翻殷纣王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西伯昌得到姜子牙辅佐如虎添翼,或软或硬进一步蚕食商朝的各个诸侯国。某诸侯国不愿归顺西伯昌,前去向殷纣寻求支援,说不搭救它再这样下去天下就是人家西伯昌的了,殷纣回曰:我命在天,他能如何?再聪明的人也有短板,迷信可谓殷王纣的短板之一,而这一短板最终要了他的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