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选择(2 / 2)

直到李白等人渐渐露出失望的眼神,李祐才下定决心。

李祐看向自己师父,笑道:“师父,我想清楚了,您对修仙的描述太恐怖了,当皇帝也很累,我不喜欢,至于经商之道,没啥意思,所以……”

“所以,你打算选第三个?”李白失望地道。

“不,我一个都不打算选。”

李祐摇头笑道:“有这么多好师父愿意教导,傻子才做选择,我当然……”

“全!都!要!”

“全,全都要?”众人愕然出声。

“是的,全都要!”

李白怒了,反手就给了李祐一个大逼兜,呵斥道:“你可知在座的都是些什么人?这天下人族虽不计其数,但千年也难出一个岑夫子,难出一个汪文焕,不是为师自傲,李白杜甫更是万年难出。人人求而不得,就连异族也愿屈身拜师,得一个已经是万年修来的福分,可你小子倒好,竟想全都要!世人皆说为师狂傲,现在我看你小子才是真正的不知天高地厚。”

李祐的狂言惹得李白怒火中烧,众人大笑。

岑夫子指着李祐的鼻子笑骂道:“竖子无知,你想拜老夫为师,老夫还未必肯看得上你呢。”

“夫子不试试,怎知弟子合不合心意?”

李祐依旧是一副不知天高地厚、死皮赖脸的模样。

这下岑夫子倒是来兴趣了,他依旧是那副和善的笑容,问道:“小子且说书你都会什么?”

“夫子想问什么?”李祐反问道。

岑夫子刁难道:“小子,你既生在帝王之家,那可知你大唐因何而亡?”

这道题确实有些想故意打击李祐的意思。

这题太大了,换了亡国皇帝李柷来都未必能答得上来,甚至大多数皇帝都不一定能想明白。

毕竟若能答上来,也未必会亡国了。而眼前的小李祐不过区区三岁小儿,就算会背几首诗也不足稀奇,至于国家兴亡,又怎么能懂?

可李祐是谁?来自一千多年后的读书人,哪怕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只需把初中历史老师随便一堂课拉出来都能算满分的答案了。

“大唐亡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我认为最大的弊端在于制度。”李祐答道。

“制度?仔细说说看。”

这个答案倒是让众人有些新奇,但难保不齐只是随口胡扯,他们倒是想看看这小儿能扯出个什么名堂来。

李祐认真道:“其实不止大唐,包括前汉在内的历代王朝皆是如此。”

“远的不说,自秦以来,始皇帝一统六国,立帝王之制度,使天下事无巨细全系帝王一身,皇明则百姓安,帝庸则天下乱。”

“汉高祖皇帝贤明则能立大汉数百年之基石,武帝贤明故能使汉道中兴,而成、衰二帝昏庸才使王莽篡汉。”

“后幸得光武帝刘秀贤明,才有后汉传承,然桓、灵二帝昏庸,导致天下三分。”

“至于蜀汉,昭烈帝贤明,故能使诸葛孔明那般大才追随,然其子阿斗,烂泥扶不上墙,故三国先亡蜀汉。”

“而我大唐亦是同理,高祖皇帝、太宗皇帝、高宗皇帝几代贤明,纵是女儿身的则天皇帝,也是大才盘盘,能用贤良,安天下。”

“自玄宗后,君无大才,既不能守土,更不能开疆,贤佞不分,良奸不辨,才使万国来朝的盛世大唐一日而败,日落西山。”

“也正是因此,子美师叔才会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悲哀。”

“你之言论,前人早有,却无独到之处。”岑夫子摇头道。

其实他已经很满意了,有几个三岁孩童能有这番见解,甚至有的空活百年都未必如他。

可他继续刁难道:“然,你既言帝王乃王朝之祸根,可有解?”

“当然!”李祐坚定的道。

当然是,毕竟他就是从那个没有帝王的盛世来的。

但如果仅以此下结论,那也太片面了,于是他又继续补充。

“帝王是祸端,但不是根本。根本还是在于制度,而帝王只是制度的一个象征。”

“人类社会政体,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耕种出现之前,以部落聚集为制度。刀耕火种时,轩辕皇帝统合部落,逐渐形成了大聚集,已有王朝雏形。”

“而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技术革心,生产力提高,王朝一步步形成,从分封到集权,乃至今日。”

“所以,若不考虑经济与文化,仅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制度的变化其实就是权力的变化。”

“要求解,其实说来也简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