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论功论罚(2 / 2)

“羽林中郎将盖顺......”

好半刻钟的时间过去了,太后才分封完毕,众人齐呼圣明。

到现在,大将军仍旧没有出现。

太后却是又说道:“中常侍等十贼,俱已伏诛,今天下定矣,诸位君子当好生辅佐皇帝!”

党人闻言,几乎要弹冠相庆,但是一想到袁隗的离去,众人其实也就没那么高兴了。

最后,在古怪的气氛中,太后离朝......

长路尽头,一行车队缓缓驶来,停在大吕亭边。大吕亭再往前边一点就是大浮桥,过了大浮桥,就要渡洛水了,过了洛水的范围,出了所谓的太谷八关的范围,距离汝南就不远了。

大浮桥在朱雀阙的前方,是个不大不小的渡口,经往雒阳的额许多货物,都要在此下船,因此船货繁多,旁边专门修有一座歇脚的长亭,即汉代的十里一亭,文人骚客送行,常至此亭赠酒高歌,以全依依送别,又是美好的祝愿。

袁隗停止了车马,往日清峻不屈的身躯,在经过这次不小的政治打击之后仿佛变得佝偻许多,在侄儿袁绍的搀扶下,他巍巍颤颤的下了车。

不禁回头张望那高耸的朱雀阙,高大的城楼阙宇在地平线上隐隐可见,遥想当年与当时一时名望俊才入京,心里盛装着全是大汉天下,夙夜图谋,只为兴复汉室,别无他求。

回想这些年的风波迭起,从黄巾作乱时的两次起复,屡历三公,到如今车马返乡无人问津。

望着远处仍旧如当年一般毫无岁月痕迹的望楼,抚了抚须髯,袁隗心中突然涌出数不尽的酸楚,却无人可以倾诉。

时光如故,可惜,朝廷已不容吾矣!

当年与他并辔而行的公卿们,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了。

袁隗目光模糊一阵,仿佛看见当年如李膺,戴恢,陈藩等人对自己深深行礼,面色兴奋,手指指着书本,道:“君行道中,何足哀哉?”

“叔父,时候尚早,我等何不到伊阙关时再做歇脚?”

袁绍下马问道。

此时的他已无半分先前的意气风发,面色消沉许多。

袁隗放眼望向道路尽头,口中喃喃道:“再等等,再等等!”

袁绍凝眉不解,顺着袁隗的目光向前望去,如今人去楼空,雒阳那些家族的嗅觉灵敏的不像话,只是一日之间就都知道袁家牵扯上了大事,谁还敢来相送?

突然间,有数骑从路尽头跑来,袁绍看见最前头一匹高头大马上,有一个年轻人身着便服,袁绍目瞪口呆的望着来人,仿佛痴傻了一般!

袁隗同样也望见那人,那人骑马漫步而来,与之微笑。

袁隗脸上晴朗起来,嘱咐袁绍道:“本初,去买些酒来。”

袁绍如梦初醒般,快步离开此地,为两人留下谈话的空间。

大吕亭长得知老人乃是袁氏家主,连忙出亭参见,极力邀请众人入亭说话,随后又是殷勤的端茶送水,又是嘘寒问暖,布置上座。

袁隗好言招待了其人几句,这人也识趣的退下。

“陛下即位时,大约才是这么高,当日何曾料到会有今日?”

袁隗大约比划了一下皇帝的身高,那时候的皇帝还没有经历穿越的事情,其实是很瘦弱的,看起来也有些怯生生的,不太像是当皇帝的人。

而今不过大半月有余,皇帝的身高比那时候仿佛长了不少,简直是一天一个样,气度也比前番即位的时候更威严了些,更像一个皇帝。

皇帝笑笑,“袁公那时候胡子也没如今白的多。”

袁隗闻言更是苦涩。

皇帝不再谈论这个,笑道:“今日之事,袁公可曾后悔?”

袁隗摇头,“为国除贼,何悔?只未料陛下手段高明,老夫心服口服。”

袁隗不知道皇帝如何能够将远在扶风的皇甫嵩都调动回来的,此时他也不想知道了。

皇帝也不是来向袁隗炫耀胜利成果的,端起茶杯递给袁隗。

“临别之时,望袁公珍重,虽无柳枝,且效灞桥折柳故事赠袁公。”

袁隗接过茶杯,抿一口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