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敦煌边郡(二)(2 / 2)

“此鞍为家父所遗。家父从军十五载,多次随卫青大将军北击匈奴。因所乘战马齿老,家父解甲时,朝廷特许战马随家父一并返乡。”张小乙只能继续扯谎。

“原来是军士之后,马鞍小店收了,不知客官想要多少。”掌柜似乎相信了张小乙的一番说辞。

“此鞍虽略显陈旧,但乃上等皮革所制,做工精良,掌柜的以为可值多少。”张小乙看出掌柜似乎对此鞍颇有兴趣,便不敢贸然开价,将问题甩给掌柜。

“此鞍确实质量尚可,若论市价,可值五百文。但贵客既然是暂时典押,而非卖与本店。本店最高只能出到三百文,客官以为如何。”掌柜其实已经看出此鞍确为军用,市价至少八百文,若让本店工匠修补翻新一番,至少可值一千文。因听得张小乙许以利钱一成,又不能把价钱压得太低,否则所得利钱就少了。权衡再三,出价三百文。

“好,三百文就三百文,烦请贵店好生保管,不日即来赎回。”张小乙内心狂喜不已,本想能有个一百文就谢天谢地了,三百文实在是大大超出了预期。至于赎回,那根本不可能,不过表面还是要装模做样,露出难舍之情。

“取文册来。”掌柜的吩咐伙计取出一册竹简,将买卖条款一一写明,并请张小乙签字。掌柜又出柜台中取出一支宽约寸许,长约半尺的竹简,并签上密押,交予张小乙。“客官收好,此为赎回凭证。”

说话间,伙计已经从后堂托着一个黑漆托盘出来,托盘上铺着一层麻布,上面堆放三串五铢钱,每串一百枚,共三百文。

张小乙也不细数,将铜钱直接用麻布包了,向掌柜的和伙计道别以后,便一手拎着包袱,一手牵着老马,直奔旁边的酒舍。

“客官,里面请!”酒店伙计看到有客到,一脸笑意迎上前去接过缰绳,并请张小乙里面坐。张小乙虽然衣着破烂,但是由于敦煌郡中的商队随从多半也是这种打扮,而且这些人衣着虽然破烂,但是却出手阔绰,伙计只道张小乙也是某个商队的随从雇工,因此热情异常。

张小乙选了个临街的桌案,桌案高约两尺,并无椅子,只有一黑色布垫,张小乙学着别的客人的样子跪地而坐,此时早有伙计走到跟前招呼。酒舍中西域和中原美食应有尽有,大堂中央更有胡女在跳胡舞,旁坐三名胡人模样的乐师在伴奏。张小乙花了三十文,点了三碗葡萄酒、一份烤羊腿和五个胡饼,大快朵颐一番。

张小乙正吃喝间,忽然看到外面人头攒动,锣声不断。这等热闹岂能不凑,张小乙快速吃喝完毕,排出三枚铜钱,拜托店家好生照料老马。便急忙向锣声处快步走去。

此时一家店铺门前早已围满了人,指着店铺前面所立木牌上书写的文告议论纷纷。敲锣的伙计见已经聚满了人,便停止了敲锣。张小乙奋力挤进人群,看到这家店铺叫做“汉明轩”,门面装潢颇为气派。店前的文告以隶书书写,并不难辨认。挤在人群中的张小乙正试图阅读文告,此时店铺内走出一中年男子,内穿深色麻布长衣,外罩一袭绛红色织锦长袍,尽显华贵之气。敲锣伙计见男子走出,又一声锣响,示意众人安静。

“诸位,本店七日后要向武威郡贩运一批货物,因人手不足,特招募汉人青壮,每日可得酬劳两百文,到达武威以后,另有酬劳。”

男子语毕,安静的人群又开始议论纷纷。这些人里面,除了汉武帝设立敦煌郡时从中原迁徙的移民以外,大多就是跟着商队来敦煌贸易的雇工。对于这些中原移民而言,虽然报酬足够诱人,且河西走廊已经在汉人的控制下,但是河西走廊新归,盗匪尚未肃清,而且万一遇到匈奴残存势力,势必身首异处,因此这两千余里路肯定凶险异常,只怕有命赚钱没命花;对于这些雇工而言,倒不在意路途凶险,他们本来就是吃这碗饭的,而且这报酬是自己原商队的三倍有余,但由于已经与原商队定了契约,倘若中途毁约,不仅原商队分文不给,新雇主若知道毁约一事,也会立即解约,那才真是鸡飞蛋打。总之,围观者众,但是进去报名的寥寥无几。

张小乙听到是要到武威郡,隐隐约约感觉此事或许与汉武帝亲征有关,便想直接进去报名,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这身装束,实在与这富丽堂皇的店铺不太相称。于是便到衣铺以五十文钱购置了一身行头,对着铜镜一照,张小乙自觉自己还是有些侠士风范的。

“果然人靠衣装马靠鞍。”一身新衣的张小乙昂首挺胸,向店铺走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