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温地之盟 :齐僖公结束了春秋第一次大混战(1 / 2)

所以说劝架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实力。

此时的齐国,是不缺实力的。和东周继续衰落不同,经过了长期稳定的发展,齐僖公治下的齐国正处于处于蓄力代发的阶段。

光有实力还不够,劝架还需要有公信力。经过齐庄公、齐僖公父子的外交努力,齐国和周边的国家郑国、鲁国、卫国的关系都很好,能够取得当事国家的信任。有公信力。

进入春秋后,齐国和郑国的关系不错。

《春秋》记载的齐国的第一件事是:冬有十二月,齐候郑伯盟于石门。齐候自然是齐僖公,郑伯是郑庄公。石门位于今山东高官清县。

郑庄公在两年前采用引蛇出洞的方式干掉了弟弟太叔段,平定了内乱,正在致力于收拾残余势力。因公子段之子公孙滑逃去了卫国求援。卫国帮着滑去讨伐郑国,还曾一度占领了禀延。郑国开始了多年的与卫国间的大小战役。而宋国往往站在卫国一边。郑国早年的封地在今天的陕西华县一带。当为躲避犬戎入侵东迁洛邑时郑国也东迁到了如今的洛水以东。卫、宋、陈、蔡这些个土著诸侯眼瞅着郑国这个外来户弄得风生水起早就心酸眼热了。此时的郑国正在艰难中求崛起,需要国际上的援助,可惜的是,他并没有什么像样的盟友,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之境。

为了避免被群殴,尤其是有实力的大国加入进来的群殴,郑庄公也在物色大国作为伙伴。相比于远在西陲的秦、正在内乱的晋和意蛮夷自居的楚,齐国各方面都符合郑庄公好伙伴的标准。

齐国也需要郑国。齐国虽地域广大,但地理位置较偏狭,在国际事物中无法取得和实力相匹配的影响力。齐国可以通过郑国在中原发挥影响力。相比于齐国来说,郑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但经武公、庄公两代君主的耕耘,国力一度达至巅峰。郑庄公同时担任着周朝的卿士,即便在天子周桓王的面前也掌握着巨大话语权。

两者的结合,是强强结合,也是相对稳定的结合,因为齐国与郑国领土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卫国,两国利益目前根本不会冲突。

两国各取所需,跨过地理上的阻隔,走到了一起。

卢之盟三年之后(公元前717年),齐僖公又跟鲁隐公在艾地(今山东省新泰县)谈和。

《左传》在提到这一事件时说了一句话,谓“始平于齐也”,意即开始与齐国讲和修好,这表明在此之前,两国的关系不好。齐僖公清醒地认识到,因为两国之间紧张的关系并不符合齐国的利益。鲁国是最尊从周礼的诸侯国,而且是周天子在东方的代表,长期和鲁国对立,在意识形态上对齐国不利。

所以齐僖公又竭尽全力与鲁国搞好关系。

艾之盟后的第二年(公元前716年),夏天,齐僖公派他的同母弟弟夷仲年(夷,是谥,一说是地名,在今天山东省即墨县;仲,是他的排行,年,是他的名字)前去鲁国聘问,巩固在艾地的结盟。齐国深知鲁国特别注重周室礼仪,若要赢得其信赖和诚意,一定要按照鲁国习惯的套路办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