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战前夕(2 / 2)

因为在当时人们认为灵龟预测未来的本事往往比人的预测更准确,连圣人都比不上。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就罢了,偏偏这时候,狂风大起,电闪雷鸣,突然一道闪电从天而降,直接击中了周武王的坐骑,武王的马被雷劈死了。

此情此景,让大臣们从伐纣前的“无二心”,转眼便成了“群公尽惧”,刚才的雷电很明显就是对周国君臣的警告,如果执意要伐纣,说不定下次劈死的就不仅仅是武王的一匹马了。

连周公都说,“天不佑周”。周公旦可是后来再造大周的人。是成王早期的无冕之王。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周公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调,被称为“元圣”(圣人中的圣人)。想必此时周公旦就已经展现除了非凡的才能和过人的胆略。在周国内部肯定有一大批的追随者,他都这么说,其他人更提不起精神来。

这次临战前的占卜对军队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军事行动还没有开始,士气就先下来了,士气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事不言而喻的,虽然士气高涨不一定能赢得战争,但没有士气必定会输掉战争。

在这种关键时刻,吕尚站了出来,把占卜用的龟甲兽骨扔到地上跺了几脚,又说:“顺天之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者将不以为法,愚者将拘泥之。若乃好贤而能用,举贤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借卜筮而事吉,不祷祀而福从。”

吕尚的大意是说,人们看不见鬼神,也没有听到过鬼神的声音,聪明人都不信鬼神,而是信人事。

吕尚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人把他神化,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如果占卜吉利,他或许会用此来鼓舞士气。占卜不利,他同样可以激励士气。他做到了左右占卜而不是被占卜左右。有着超出时代的自信心,这在于他有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能够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来分析问题。

太公强之劝武王!于是武王便勉强领兵前往孟津与各路诸侯汇合,忐忑不安地开向朝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一路上怪事连连。仿佛都在印证出征前的卦象。

晋《古今注》(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还记载了一个事情: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而制曲盖焉。他能避凶趋吉,把糟糕的遭遇变得对自己有利,大风把车盖吹折,他就顺势做了曲盖(仪仗用的曲柄伞)。

乘舟济河,兵车出,坏船于河中。武王担心不能取胜,商朝追击的时候不能乘船顺利撤退,太公看出了武王的担忧,他对武王说:“太子为父报仇,令死无生。”你为文王报仇,得有赴死的决心,所以把经过的渡口和桥梁都烧了。

到了邢丘,可不巧的是在路上大楯突然断了三截,遇到了三天不停息的瓢泼大雨,大旗损毁此为凶兆,好多将士们士气低沉,没有了作战的士气,周武王又犯嘀咕了,他找吕尚来商量。

吕尚说道:“这大楯断成三节是老天爷指引我们要兵分三路,下雨是为我们洗去兵器上的灰尘,我们当然要继续前进。”

他这番话说完,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于是武王再也没有反复,率领300辆战车,虎贲3000人,4.5万的士兵(关于武王率领的军队人数有很大争议)就冲向商王朝。如果说前面吕尚都是为武王解决的硬障碍,后面遇到的事情可以说是软障碍。

武王、吕尚继续率军前进,遇到了两个人,让他们停止进军。这两个人是伯夷、叔齐,他们是亲兄弟。伯夷是兄,叔齐是弟。

据《史记·伯夷叔齐传》记载,孤竹国君非常喜欢小儿子叔齐,对他寄予厚望,曾在不同场合暗示,死后要把王位传给叔齐。老国君死后,王位继承问题摆在兄弟俩面前。叔齐认为,按照常理哥哥伯夷应继承王位,而伯夷却说:“父亲的意思是让你继位,你就不要推辞了!”为了拒绝弟弟的再三推辞,伯夷便效仿文王的儿子太伯、虞仲的做法,偷偷离开了孤竹国。叔齐知道后,更不想落个“不义”的名,也悄悄隐居,孤竹国的大臣们无奈,只好另立国君。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一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听说武王亲率大军讨伐商纣,并陈师于盟津(今孟津境内)。伯夷、叔齐兄弟俩认为周人的作为实为犯上作乱、不忠不孝。于是,冒着生命危险,跑到黄河岸边周兵经过的地方,拦住武王的马头说:“先王尸骨未寒,却大动干戈,这能算孝吗?你是臣子,却犯上作乱,这能算忠吗?”斥责武王不忠不孝,这件事就是指着武王的鼻子骂。

武王的侍卫们要杀掉这俩胆敢拦道的顽固派,被姜子牙止住:“不可。此天下之义士也。”令左右把他们叉出去,

放了他们一条生路。

可以说如果没有吕尚的坚持,给予周武王信心,未必有后来的牧野之战。

如果说吕尚在周文王时期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那么在周武王时期起到的就是主心骨的作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