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周的崛起和商的衰落:后稷和他最勇敢的孙子(2 / 2)

尧听说,让弃担任“农师”,主管天下农业。弃不孚众望,指导天下的人种庄稼,粮食的产量上来了,口感也比以前好,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得其利。

如果说神农尝百草,告诉人们哪些植物可以吃。那么弃就是提高了这些能吃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为弃的功劳,他被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后来被被尊为稷王。

后稷儿子不窋,继任农官,后来因为政局混乱,邰地也变得不安全,于是他丢掉了农官的位置,率部族奔赴他乡,和戎狄杂居。

这次迁徙不甚理想,一来戎狄之人以游牧为主,周人以农业为主,二者之间存在着文明上的代沟。二来戎狄之人经常到周人这里“打秋风”,要是不给,他们甚至还杀人。

于是周部落的第四代领导人公刘带领族人迁徙到豳(亦作邠)定居下来,豳位于泾水中游,大概在今陕西栒邑。公刘带领周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用石头制作生产劳动工具,并且组建了军队,迎来了周人发展的“第二春”。

公刘之后,共有八代君主。这八位君主在史料上只留下了姓名,没有留下像后稷、公刘那样值得歌颂的事迹,这也说明了在这期间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周部落渡过了相对安逸的一段时光。

周人靠着农业文明和勤劳,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引起了周边戎狄的眼红,于是戎狄不断侵扰周部落,以图不劳而获,掠夺周人世代积累下的财富,周人不堪其扰。

此时,周人的首领是古公亶父,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他是周人第是十三代首领。

《诗经·閟宫》这首追溯周人创业史诗中夸他是后稷最勇敢的孙子。《诗经·閟宫》记载:“后稷之孙,实维大王”。这里的大王,就是古公亶父。

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周人决定再次搬迁,找个安全的地方种庄稼。他们蹚过一条又一条河流,翻过一座又一座山丘。战胜了猛兽的追击和戎狄的侵扰。来到了岐山脚下的一块平原地区。《诗经》中把这块地叫做“周原”。

这里简直就是周人梦中情地,这里土地肥沃,水旱从人,《诗经》中说这里长出来的苦菜都是带甜味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里易守难攻,靠岐山,临渭水,戎狄之人几次来骚扰,都被打得落荒而逃。

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安全的外部环境、肥沃的土地和周人积累了几百年的农业技术,产生了神奇的反应,岁月一年一年走过,庄稼一年一年成熟,周人的物质基础得到了极大的夯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公亶父开始移风易俗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设立官员,具备了“国家”的雏形。周人迅速崛起,突飞猛进,换句话说,周由部落制向国家制过渡,是从古公亶父开始的。

此时周不再是那个让戎狄赶着跑的小部落了,从一个难民部落迅速成为西部的一等一的诸侯。

《诗经·閟宫》肯定了古公亶父的地位: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后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周太王。

周人也因为自己的实力,再次刷新了商朝对他的印象。

早在商王武丁时期,在商朝的文献中,就出现了周的身影,这说明不晚于武丁时期,就有了商、周交往的记录。当然,这种交往,商朝是占主导地位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