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曲星君?(1 / 2)

当日下午,刘管家问朱辰要不要去城外看看田地,朱辰欣然应允,正好去看看明末百姓的生活状况。

来到田地,一百二十亩田地呈长方形紧紧的贴在横江江畔,确实是上好的良田。

“刘伯,这地一年能有多少收成?”

“公子,这些年一直种双季稻,咱这一亩地一年能收六石粮,这一百二十亩一年就是七百二十石。”

“是租给佃户耕种了吗?”朱辰问道。

刘管家点点头,“不错,租给了十户人家,地租四成,一户人家一年能得四十三石粮,而咱们一年的收入换成银子差不多有三百两。”

“这些年我没像其他人一样去压榨佃户。一年能给佃户四十三石粮的田主,县里不敢说就我们一家,但也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了。大部分佃户,过得都是今日完租明日乞贷的生活。”

朱辰闻言点头,刘伯所言不假,能一年能得四十三石粮的佃户,确实屈指可数。

按照明朝救济灾民的标准来看,大人每月米三斗,小孩每月米一斗五升,一个五口之家,一年按饿不死的标准来说,一共需要粮食十六石两斗。如果有心节省,那么一年攒下来近十石粮食轻而易举。

在崇祯末年,佃户一年能攒下近一千五百斤的粮食,这已经超过了至少百分之九十的人了。

所以朱辰觉得刘伯说的还是保守了,他们这样的田主,全县应该只此一家。现如今吃了上顿没下顿,才是大部分人的现状。

南方民众生活的尚如此艰难,那北方人民的惨状朱辰已经不敢去想象了。

岁大饥,人相食。

这六个字令朱辰浑身颤抖。

这是怎样一个令人绝望的年代。

朱辰又让刘伯驾车去了更远一点的地方,越是远离县城,田间劳作的人脸上就越是麻木。

待到夜晚返回家中,朱辰也不由涌出了一股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并不是朱辰觉得自己没有实现目标的能力了。而是今天下午的所见所闻让他明白了,他可能得早做“造反”的准备了,因为现如今民间的情况,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允许他用正常的手段来和平发育了。

第二天清晨,朱辰早早的便起床穿衣洗漱,吃过早饭后,随刘管家去往了学院。

朱辰所住的宅院在城东偏南的位置。

不得不说不论是刘管家所选的定居县城,还是朱由校所安排的宅院,都有着不错的寓意。

宅院所在的坊叫做保宁坊,而县城的名字叫做休宁县,两者无不寄托着希望朱辰能够平平安安的想法。

而在后世,休宁县确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从1217年至1880年,休宁一共出了19名文武状元,是中国实至名归的状元第一县。

休宁县的县学就在南城门附近,离朱辰所住的地方很近,从保宁坊西侧出来,顺着大街一路南下,经过一个路口后,西南方向便是县学所在。

两人从东门进入,向西行走来到了学堂所在。

“公子,袁教谕一般巳时才会开始讲课,您看您是去堂内等着,还是去看看老仆办的启蒙班?”刘管家问道。

“先去启蒙班看一看吧,刘伯,县学应该是公办的场所吧,你是怎么在这里办了一个启蒙班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