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完美主义与反完美主义(2 / 2)

也许他们还想等一等时间来安排,找机会去看看这世界更多的精彩;也许只是现有的一点温存,家人的话语、故乡的泥土就让他们足够眷恋;更也许他们绝望得宁愿自己未在这世上活过。

思考是一定有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认知也一定会肆意地发育完成,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选择尊重。

对于他人的人生,我们永远选择尊重。

那么话题回到关于死亡的辩论。

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判决,一个无可逃避的困境。你尽可以豁达的说,你的人生目的依然还在闪耀,你的追求并没有白费,你的成果会造福于后人,即便是平淡的人生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但你很快就会痛苦的发现,这种想法和阿Q又有什么分别呢。如果今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造福后人,后人的意义是为了造福更后的人,那这“为后人铺路”事业的终极意义又存在于哪里呢?让所有人都幸福美满吗?

可惜你清楚的知道,所谓幸福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是一种心里的感受。

没有痛苦和磨难人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不然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

不可能使得所有人都只有幸福而没了痛苦!

那我们的想法还有何意义呢?我们的一切聪明才智、一切伟大想法和创意、一切奋斗和努力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的人生究竟走向哪儿?目的何在?

这就是死亡带来的终极绝望,一切目的都将走向虚无。

但顺着这份虚无,我们也将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我们在绝望里最终的救赎。

过程,那就是过程。

我们仍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意义是过程的美味,所谓“目标”从来就是可有可无的附赠品。

史铁生在《好运设计》里大体是这样说的:只有看到这虚无与绝望,感受到足够大的痛苦,大得不可消灭不可动摇,才能让我们从对目的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也只有这份痛苦与我们同在,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才能够永远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

这就是“完美主义”反对者们的中心思想,他们就这样怀抱着自己珍贵而又独特的人生意义,宁愿留下人生里的缺憾,试图着“从苦难中提取幸福”。

但问题也在于他们从不歌颂苦难,所以也很难去要求赞同完美主义的人改变想法,毕竟大多数想要“完美化”的人都同样有着珍贵而又独特的理由

这里又能引回到上文,人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他人的处境,也就无从要求他人在苦难中坚守。

与其它多少有些出入的中心思想不同,“尊重他人的人生”,是每个完美主义反对者都深刻认同的事情。

这也是他们的反对行动始终都显得有些无力的原因。

也有人会纳闷,“完美化”为什么一定要带上思想呢?只改变外表、复原残缺,这样造福人类岂不是更好?

我们先抛开领域划分的问题——只改变外表的话听上去更像是对医学、生物学继续发展的期望,而完美化是一种如系统升级般的人类社会彻底更新。

如果舍弃思想的变化,先不提精神上的歧视依然存在,完美的容貌也只会被再次细化出三六九等来,人类的歧视与纷争将继续屹立不倒。

话甚至可以这样说,自始至终需要被完美化的东西可能就只有一个,思想,只能是思想。

人人皆完人,那才是真正的完美世界。

所以当人类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当一个天平两端悬浮着“完美”和“自我”,世界的走向又会是如何?

谁知道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