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回东光(2 / 2)

这年头,不管怎么说,只要女人离开了夫家,贞洁问题就再也说不清楚了,已无转寰的余地。

事已至此,就算是打死杨惠娘,也无济于事了,杨举人只能选择了默认。

不过,杨清琳爱护姐姐的做法,倒是深得杨举人之心。

杨举人虽然嘴上没说,却在私下里对魏氏狠夸了杨清琳的本性良善。

实际上,杨举人的老家,位于河间府的东光县。

杨清琳必须回东光县乡下的杨家庄,才有可能拿到里长和四名乡亲,一起出具的保结书。

张霆的老家也是东光县,两个人早就约好了一起动身。

只不过,张霆的老家在东郊,杨清琳的老家在南郊罢了。

上次,杨清琳考取了生员之后,张霆领他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招待得很周全。

路上,错过宿头的时候,就会借宿于道旁的道观或是寺庙之中。

在大明朝,普通的庶民、商人,包括举人和秀才在内,都只能是自行解决路上的食宿问题。

朝廷的驿站,只接待有公文证明的官差,或是有吏部签发之告身证明的官员们。

一般情况下,沿途各地官道附近的寺庙或是道观,成了普通人错过了宿头的主要借宿地。

有些寺庙的主持,为了大赚路人的黑心钱,甚至特意在寺庙的附近建一座尼姑庵。

这么一来,从吃饭住宿,一直到特殊需求,都获得了满足。

简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多赢典范!

参加科考,还有个前置条件。

为了防范冒籍参加考试的情弊,进入万历朝后,不管是岁考,还是科考,除了以往的“乡里举保”和“有司保结”外,增加了考生之间的相互结状。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两位廪生和五名同窗生员的互相保结,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杨清琳和张霆都是河间府学廪生,他们两个当然可以互相保结。

两位廪生具保,五位同窗的生员联保,这两项条件是兼容的。

现在,杨清琳就只缺,另外三名同窗生员的联保了。

到了东光县城后,杨清琳和张霆含笑拱手而别,各自回老家先办科考的手续。

自从,杨老爷考中了举人之后,他几乎就没回过东光县的杨家庄了。

因为,杨举人属于是大器晚成的类型,直到三十多岁才考中了秀才。

因杨举人读书不行,又不能下地干农活,以前,杨清琳的爷爷就不大喜欢他。

结果,杨家分家的时候,杨举人从杨清琳的爷爷手上,仅仅分到了十亩薄田而已。

要知道,杨清琳的伯父杨大,却分到了五十亩水田。

这且罢了,就连杨清琳的叔父杨三,也分到了三十亩水田。

虽说,杨家的三兄弟,都是亲生的儿子。但是,由于杨清琳亲爷爷的厚此薄彼,一碗水没有端平,让杨举人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闷气。

与其看着生气,杨举人索性不回杨家庄了。

杨清琳的亲爷爷杨四喜,由于长期下地务农的缘故,除了腰不好的老毛病之外,身子骨倒也十分硬朗。

年近七旬的杨四喜,还可以背着锄头下地种菜。

杨清琳回到杨家庄后,第一时间去拜见爷爷杨四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