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最有智慧的人(1 / 2)

张良,字子房,原韩国(河南一带)人。

与其说他是汉初最聪明的人,还不如说他更像一个无与伦比的智者。

同时,他还是一个讲义气、有理想的勇者。

就反秦这点来说,张良是所有人的前辈。

他的家族从他的父亲以上五代都做过韩国的国相,是韩国的世家望族,如果秦始皇没有灭韩国,他可能一辈子都会过着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当然,那样的话,今天我们很可能不会了解到这个神秘的传奇人物了。秦始皇让他家破人亡,刘邦却又造就了他青史留名。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依”,人如果失去一些东西,必定会得到另外一些东西,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事物都会向其对立面转化”规律,放之四海皆准。

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那时张良还很年轻,并未在韩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仍然家底丰厚,单单家奴就有三百人。但他为了表明反秦的态度,他的弟弟死了,他不为弟弟办丧事,而表示要节省全部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聪明的张良“弟死不葬”并不仅仅是表明他反秦复国的态度,更多的是他要用这件事做一个广告,一个悬赏广告:要以巨大的家财寻找一位敢杀秦王的勇士。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个广告的效果立竿见影,他很快就找到了,找到的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张良在淮阳(河南东南)以东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力气大到能把六十公斤重的铁球当标枪投,并且,他非常愿意帮张良完成刺秦王的心愿。

当刘邦和另外一位他同时代的风云人物看着秦始皇的巡游队伍发出评论、抒发感慨时,张良却采取了实际行动。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抵达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县)的博浪沙时,张良带着他的大力士伏击秦始皇。大力士手持一百二十斤的铁锤投向始皇的车队,可惜棋差一着,偏了点方向,没有打到秦始皇,却误中旁边的副车。

始皇当时大惊失色,为了抓住刺客,下令全国进行十天的大搜捕。

成了通缉犯,家乡肯定是不能呆了。张良于是改名换姓,走上了逃亡之路,他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

对于一心想实现为国报仇理想的他来说,逃亡下邳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比他散尽家财以求得大力士的收获还要有用得多。

他的收获主要有两个,一个对他自己威信的树立很重要,一个以后对刘邦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先说第一个。

在下邳时,公子哥张良过着散散步、赏赏花的绿色健康生活。

一次,他悠闲地在下邳桥上漫步时,迎面走来一个穿着粗布衣的老人,当他走到张良面前时,做了一个奇怪举动:他故意把鞋脱掉,转身丢到桥下。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帮我把鞋拾上来!”张良不禁愕然,这事换谁也不会鸟老头。他觉得是老头是故意消遣他,不由心中火起,差点就要动手揍他。但他看到人家都那么老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张良便强忍着心中的不满,替他下去拾鞋。

把鞋取上来后,更让人受不了的是,老人竟然把脚跷起来,命张良把鞋给他穿上。

此时聪明张良反而不怒了,为什么不怒了?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一个老人敢对一个年轻人这样无理取闹,肆意羞辱,要么是想挨揍;要么有恃无恐;要么想考验他的人品和诚意,但无故考验一个人的结果往往是想给这个人一个好处或者一个任务。

毕竟,有挨揍癖好的人是很少的,而如果是后两个原因,张良只有表现出良好的人品和诚意才对自己有利无害。

于是,张良屈膝跪在老人的前面,恭敬地帮老人穿好鞋。那老人非但没有道谢,反而哈哈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吃惊的张良在原地呆视良久,实在想不出老人是个什么意思。

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后,又返回桥上,他对张良赞叹道:“真是儒子可教啊,五天以后天亮时,在这里等我。”张良更加觉得奇怪了,他只有静观其变,于是跪着向老人行礼后答应道:“行。”

五天后天亮时,张良如约去了桥上。不料老人早已先到了,他怒斥张良道:“和老人家相约,为什么要后到?回去吧,五天后再早点来。”

又一个五天后,鸡刚打鸣时张良就去了,谁知到桥上时老头又先到了。他又怒斥说:“又晚到,怎么回事啊?回去吧,五天后再早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