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先秦之儒和现今之儒(2 / 2)

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儒学观点之后,君权神授就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

夹带了汉武帝和董仲舒私货的儒学思想,与先秦时期孔子提出的儒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极大的方便了皇权的统治,对皇家来说其实是最有利的。

本来刘进作为这种制度的受益者,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提出反对的意见,但是作为生长在新时代的人,他心理上过不去。

“父亲,不知您是如何理解礼的?”刘进恭敬的求教。

刘据面色一正,心想终于可以在刘进面前找回点面子。

“礼之一字源远流长。

在上古时期还没有礼之概念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表达不出对心中的敬畏。

慢慢的,通过一系列有象征性意义的物品和动作,构成了种种仪式,来表达愿景和愿望。

而这种种的仪式,就是组成礼的基础。

后来,礼逐渐被用来维护社会秩序。

西周时期,周公将礼发扬光大。

春秋战国动乱不止,臣民百姓遭受苦难,就是由于周礼不兴、礼崩乐坏的缘故。

而如今我大汉繁荣昌盛,皆因陛下兴礼重教。”刘据给刘进剖析着。

卫子夫等人也十分赞同刘据的言论,不住的点头。

“父亲所言甚是,进儿受教。”

刘进话锋一转。

“不过,进儿有不同的看法。”

“哦?你作何解?”

刘进踱步答道:

“这世上动乱和苦难循环往复、此起彼伏,都是产生于人心。

而人心,是变幻莫测的。

就正如河水不能倒流、太阳不能西出,人心变幻都是天理命数,是无法改变的。

用礼来寻求和平,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是有用处,但随着星月轮转,最终还算是会失去作用。”

刘据暗自沉吟,没再说话了。

他在思考刘进的话,不知道为何,他总觉得刘进刚才的言论颇像道家的思想。

刘进继续问道:“不知父亲对三纲五常如何看待?”

刘据想了一下说:

“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纲是榜样和标准。

君要为臣作出榜样和标准,父母要为子女作出榜样和标准,丈夫要为妻子作出榜样和标准。

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

常是恒常不变的道德准则。

仁慈善良、正义良心、礼貌修养、聪明睿智、诚信信用。

董大师将纲纪和道德结合,我大汉才有如今的规范与秩序。”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念,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消除社会隐患带来的巨大作用,这一点刘进不否认。

但儒家学说在后世不断地被曲解利用,以礼法来禁锢人的思想,使民失智,渐渐变得只会服从。

所以后世的儒学成为了统治者手中成了最锋利的一把刀。

刘进点点头,平静地说:

“董大师确实有功于社稷,但是他也曲解了孔圣人的意思。

孔圣人曾经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认为孔圣的意思是。

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母要有父母的样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样子。

也就是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

但是如果君不仁,则可以臣不忠。

如果父不慈,则可以子不孝。

虽然他们地位不平等,但是在行为上是对等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