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种子计划(1 / 2)

“来,放松,看着我的眼睛!”一名二十五六岁、帅气而儒雅的青年笑道。

他面前坐着一名女子,女子有些害羞,并没有完全抬头看向青年男子,而是斜睨着偷偷看了他一眼。

这名男子嘴角上扬,通过他细腻而敏感的观察,再加上多年的心理研究,得出了如下的判断:

此女子,年龄二十七八岁,皮肤特别白,白的有点不正常,说明此人极少外出,在家也极有可能把窗帘拉上。

她看人时带着点羞涩,说明不喜欢与人交流。

她整个眼睛周围的皮肤发红,说明经常流泪并常擦拭。

眼神略显呆滞,面部有极少的皱纹,说明不爱笑,有些抑郁。

右手中指第一指节有一层老茧,指甲缝里还有点颜料,说明常绘画。抑郁症并不是特别严重,起码知道用绘画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

“你的作品是不是获奖了?”

女子猛的抬起头惊讶的看着他,而就在目光与男子接触的瞬间,女子身体一震,立即昏昏沉沉的睡去。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儒雅男子握住了女子的右手,闭上眼睛,两眉之间的天眼处,有一个绿豆大小的伤疤,伤疤内有一个芝麻大小的光点,微微闪着亮光。这个光点指引着他走在一个黑漆漆的通道上,通道的尽头是一扇透着光的门。

他轻轻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屏幕,屏幕上放着电影。

这些电影都是这名女子的记忆,有些电影非常短暂,说明记忆并不深刻,而有些则非常长,说明记忆深刻。

这些屏幕都是按时间排列的,男子快速浏览这些影片,终于发现了导致她抑郁的根源。

那个光点飞到王琳的手上,他的手发出金色的光芒,他伸出两个手指,像剪刀一样,将那段影片剪掉。

五分钟后,儒雅男子睁开眼,唤醒了女子,此时女子的眼睛里透出了久违的光来。

儒雅男子在桌子上写了一张处方,交给女子。

“按上面的药方拿药,三天后,你的抑郁症就能全部消除。”

女子好似做了一场梦,一觉醒来,就觉得身体轻松了百倍,好奇的问道:“请问医生,你对我做了什么?还有,你怎么知道我获奖了?”

“我只是清除了引起你抑郁的毒瘤。我看到你的右手中指第一指节有一层老茧,指甲缝里还有点颜料,于是判断你喜欢画画,再加上今天的报纸上,刊登了部分绘画获奖作品,正好有你的名字。好了,你可以走了。”

“谢谢医生!”临走时,女子眼中仍然留存一丝不可思议。

“不用谢,我不是医生,请叫我心理咨询师。”儒雅男子笑道。

女子走后,儒雅男子揉了揉眉心,伸了个懒腰。

他看看窗外,已近中午。

这是他的最后一名患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无数个心理异常的病人,经他治疗的病人,无一复发。而他给这一名女子看完病后,他的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也终于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可他的生活还要继续,人生到此只是画了一个逗号。

这名儒雅男子叫王琳,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他大学毕业后,与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心理咨询门店。

十年间,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咨询师,成长为了本市最知名的大咨询师,他的门店也从几十平扩展到了几千平,员工也从最初的两人,变成了上百人。

现在的他是某著名高校的客座教授、是某医院的专家、是某心理类节目的编剧、是某心理学著作的主编……更是某公安局的首席心理咨询师。

他之所以能走向人生巅峰,除了勤奋刻苦外,还拥有一项世人无法拥有的神通,那就是他可以读取患者的记忆,他将这项能力称作“读脑术”。至于什么时候拥有了这项读脑术,他也说不清楚,大概是天眼出现了那个小光点吧。

可是那个光点怎么来的?王琳没有任何记忆。

王琳为了查证此事,拜访了很多人,得到了两种玄乎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出生时留下的。

二十多年前,医疗条件不像现在这样好,那个时候很多出生的孩子都是由本村的接生婆负责接生的。

据给他接生的老奶奶讲,当初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本来圆月当空的夜空,突然之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刻,电灯泡突然爆了,似乎是有一块碎玻璃划破了他的两眉间的皮肤,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疤痕。

但王琳一直都没有感觉到异常,父母也曾经领她去医院查过,医生很肯定的告诉他这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伤疤。

另一种说法是被强光照耀所致。

他十五六岁时,很好奇地看一名工人用电焊焊接金属,王琳没有戴任何防护,双眼被强光“咬”了一下,经过治疗虽然眼睛没事,但当他闭上眼睛时就会看到那个小光点在眼前晃来晃去。

这或许是最接近真相的一种说法,而只是把小光点当做后遗症。

后来,他进入大学,专心研习心理学。有一次,在跟同学相互催眠的过程中,他的同学一看他的眼睛,立即昏昏沉沉的睡去,王琳握住了同学的手,想把他唤醒,但令他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

他竟然发现那个小光点领着他进到了同学的记忆中。

从此,王琳就像开了任督二脉,在大学期间就帮同学治好了不少心理疾患。

所以他不管这个光点是怎么来的,是否存在什么秘密,但只要能造福人类,那就足够了。

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一名神医,一名拥有某种神通的神医。

可在他看来,真正让他引以为豪的是逻辑推理,而读脑术只是他的辅助。他那敏锐的观察和有些敏感的神经能让他一眼就看穿病人的病情,得出八九不离十的判断。

这里用“有些”这个词,能很好的缓冲“敏感的神经”所带来的贬义,用“八九不离十”还是比较委婉的,毕竟谦逊的美德不能丢。王琳是这么认为的。

有了确切的判断后,就用他的读脑术来简单验证一下,用“验证”这个词不是那么准确,更确切的说是王琳依据自己的判断,用读脑术来清除心理病人的疾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