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到三叔了25(1 / 2)

朱高煦下线了,朱高燧还会远吗?

朱棣有三个儿子,朱高炽宽厚仁和,朱高煦狂妄自大,朱高燧乖巧隐忍。

一直以来,朱高煦相当太子这件事情人尽皆知。朱高煦一点儿都不隐藏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整天光明正大的向所有人表露自己的野心勃勃。

本王爷就是这样狂妄,不服吗?有本事来打我呀!

朱高煦仗着朱棣对他的宠爱,不断的在背后搞小动作,重伤、陷害朱高炽,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老爹废掉太子,让自己当太子。

老爹在位时,计划没有成功。

等到朱高炽上位了,一直谋划着造反。但智商有限,一直也没有做出可实施的具体方案。

造反的事情就这样一直拖到大侄子朱瞻基登基。

一切都准备好了,终于开始造反了。没想到皇上竟然御驾亲征。

真是倒霉透了,最后落了个被杀的下场。

朱高燧可比朱高煦聪明多了,他一点儿都不张扬。

朱棣在世时,朱高燧就把朱棣哄的乐呵呵的。如果不是后来他密谋夺位的计划被告发,谁都想不到表面上看上去最听话的朱高燧却有着阴狠毒辣的一面。

其实,除了朱棣晚年的时候那次密谋,朱高燧和他手下的一批宦官,早就多次伙同二哥朱高煦合谋倾陷太子。

虽然朱高燧被告发以后,收敛了很多,但他毕竟有过一段与宣宗父子为敌的经历,又与二哥朱高煦关系密切。

因此,朝廷很多大臣认为,收拾完朱高煦,最好把朱高燧一同

收拾了。

自从朱瞻基即位以来,对两位叔叔极为优待。

面对朱瞻基的特殊的优厚的待遇,朱高煦更加猖狂,而朱高燧却表现得极为谦恭,极为谨慎。

朱高燧比二哥朱高煦聪明,他似乎早就看透了大侄子那套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

他知道在朱瞻基极为优厚的待遇下,自己稍有失误就会被人抓住把柄,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呢,朱高燧根本不像二哥朱高煦那样厚颜无耻,无比贪婪的地向朝廷索要物品。

相反,他更加努力的奉公守法,恪守为臣之道。王府内但凡是能引起别人非议的事情,朱高燧一律上报朝廷,决不擅自处理,借此来换取朝廷的信任和自己的安宁。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的时候,就大大提高了朱高燧的待遇。

朱高燧是个明白人,他主动辞去了两支护卫。

明仁宗去世以后,朱高燧除了首请大侄即位和册立皇后之外,还说自己已经离开北京前往河南彰德王府。

主动将自己存于北京一仓库内的八百余石禄米上交给朝廷。

明宣宗朱瞻基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下令给平江伯陈瑄,

“以所运粮米数送往彰德偿之”。

也就是说就近调拨粮米,补足了三叔在北京上交给朝廷的那些的王府禄米。

其实呢,双方都看透了对方的用意,表面上是相互尊敬,实际上则是谁都不想礼数有亏,都想赢得道义上的优势。

据说呢,有个小有妖术的男子在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潜入朱高燧的王府进行一些秘密活动。

朱高燧作为亲王本来可以将他赶走了事,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他还是将这一寻常小事上告朝廷。

明宣宗见三叔如此谦恭谨慎,颇为满意地说:“赵叔不得不言。”

意思是这类事情啊,三叔是不得不说,否则肯定会有人诬告。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朝臣认为朱高燧与朱高煦一样,当年都曾积极参与夺位之举,是朝廷的一大隐患,应该设法除掉。

在平定朱高煦的回师途中,从北京前来迎驾的户部尚书陈山就劝宣宗:“宜乘胜移师向彰德,袭执赵王,则朝廷永安矣”。

陈山是朱瞻基当太子时的老师。朱瞻基即位后便破格提拔陈山为户部尚书,并使其进入内阁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和顾问。

陈山从北京赶来迎驾之前,先去觐见了明宣宗的母亲张太后。

因此呢,不言而喻。他所说的逮捕赵王之事并非他自己的想法,而是来自北京的张太后。

原因很简单,赵王朱高燧也就是张太后的小叔子,当年伙同朱高煦多次打击、诬陷太子,也让太子夫妇吃了不少无妄之灾。

所以张太后同意了陈山的建议,让儿子在平定朱高煦的回师途中,顺便去河南彰德收拾赵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