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朱高煦终于造反了22(1 / 2)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在跟朱瞻基之间来来回回的几次极限拉扯之后,朱高煦终于按捺不住了。

他在自己的王府向众人宣布:我朱高煦才是真正的天子,凡是愿意跟随本王夺取皇位的勇士,以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子孙后代世袭爵位。

接下来,朱高煦拿起一杯酒说:“敬大家。”

说完,侍从们端来事先准备好的酒分给将士们,将士们一一拿起酒杯。

朱高煦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喝完酒就把酒杯摔在地上。

将士们也都一口闷了,然后也都把酒杯摔在地上。

不得不说,这群人真是浪费啊,造反就造反,干嘛摔杯子啊!酒杯不要钱的吗,怎么造反的都这么喜欢摔杯子呢。挺无语的。

朱高煦这下子算是真的造反了。关于“朱高煦要造反”这六个字,满朝文武已经听了十几年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朱高煦要造反,就差把我要造反四个字写在脸上了。

朱高煦要是不造一次反,还真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对外宣传的形象。

开完造反动员大会以后,朱高煦在乐安的护卫部队开始四出劫掠,乐安及周围的百姓惊惧动乱,四下逃避。

明宣宗朱瞻基听说以后,就派大臣到山东乐安进行实地考察,看看这位二叔到底什么情况。大臣回来以后,向明宣宗报告说:

“汉王已经谋反了,乐安附近已经乱作一团。”

宣宗听完以后,一脸惊讶地说:

“朝廷待之无不及者,理未应遽尔。”

意思是,朝廷待他朱高煦可算是无微不至,按理来说,他不应该这么快就谋反啊!

别按理了,都按道理来的话,就不会有人造反了。

不久,许多军民百姓陆续从乐安附近逃进北京城,前往乐安送骆驼送马的使者也被吓得从半路逃回北京。

朱瞻基对此仍然表现出半信半疑:“其果然耶?“

意思是,朱高煦果真谋反了吗?

朱瞻基这招欲擒故纵用的可谓是高明啊。朕登基以后,你朱高煦要什么就给你什么,你提的意见只要是对的,全都付诸实施。但你还是造反了,那就不要怪我了。

还是那句话:不怕一个人对你坏,就怕一个人对你好,一直无缘无故的对你好。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就是这种好,让朱高煦放松了警惕,误认为朱瞻基软弱可欺。

朱瞻基登基以后对朱高煦的种种好,都是为了出兵做准备的,也可是说是有了充足的舆论依靠。让满朝大臣以及大名百姓都看到自己对朱高煦的敬重。

就算以后出兵,也是你逼我的。不是我这个当侄子的不仁不义。

其实,自从朱高煦到达乐安以后,就与护卫军指挥和乐安知州朱恒等人长期谋划起兵之事,有时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为了造反,什么零零七,九九六,通通闪开。别问,问就是为了事业。

他们不仅组织人力制造兵器、火器,将乐安的民众丁壮登记造册,编为行伍。还暴力砸开州县监狱,放出里面的死囚罪犯,给这些人以优厚的生活待遇,训练他们习武打仗。这些人都是不要命的人啊,最适合造反了。

他们还召集附近州县的无赖强壮男子和逃亡流窜人员,发给每人一笔钱,将这些人编入军队,颁发旗帜,习武练兵。

这件事情说明,只要给得起钱,就能拉来更多的士兵,“士兵”不问出处,只要跟着一起打就行了,哪怕充个数也行,人多气势大嘛。

朱高煦还派人将兵器发给附近的卫所,作为起兵的信物;将乐安周围的官民畜马全部抢光,并且积攒了许多军用物资;朱高煦还联络了握有山东一省兵权的都指挥靳荣,让他在济南府起兵接应。

乐安附近的许多部门也都表示愿意归附汉王朱高煦。

实际上这些人未必会完全真心归附朱高煦,不过是一时的敷衍和观望,因为朱高煦毕竟是当今皇帝的亲叔叔,是“下天子一等“的亲王,同时也是战功显赫的“靖难“名将。朱高煦是否能够像自己的父亲朱棣一样靖难成功,这都是说不准的事情,所以暂时不妨脚踏两只船,不得罪朝廷,也不得罪朱高煦,两边骗。

这个时候,朱高煦的军队和筹备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他还将部队分为五军,让自己的儿子各监一军,自己监领中军,世子朱瞻垣居守乐安。

除此之外,朱高煦还封王斌为太师,封朱煊为都督,这就意味着朱高煦已经建立了另外一个朝廷。

朱高煦的计划是首先进攻南京,然后进军北京。

与此同时,朱高煦还派自己在北京的亲信枚青在夜晚时分潜入张辅家中,企图说服张辅成为他的内应,帮他夺位。张辅是张玉的儿子,现在掌管北京的中军都督府,是个手握军权的重要人物。

张辅跟朱高煦是一起长大的,也一起打过很多仗,有过命的交情。所以朱高煦才在最重要的时刻想让张辅帮助他夺取皇位。

枚青转达了朱高煦的一番话,什么幼时玩伴啊,靖难战友啊,张辅只是面不改色的听着。

交情?否也。战友?否也。时势,是也。

听完枚青的罗里吧嗦,张辅大喊一声:“来人,拿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