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朱高炽即位19(1 / 2)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初十,皇太孙朱瞻基带领北征大军回到北京。太子朱高炽早已身穿孝服,率领文武百官在北京城门口迎接先帝朱棣的梓宫。

看到朱瞻基带着朱棣的梓宫回来了,朱高炽以及文武百官立刻跪拜,一边伤心的流泪,一边连忙上前去扶着龙辇,用来表达自己的哀悼。

接下来就是安排朱棣的葬礼,就是由钦天监选了一个合适的日子,在太子朱高炽的命令下,葬礼由皇太孙朱瞻基的主持。朱棣被安葬在北京天寿山长陵,与徐皇后合葬,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先帝的葬礼完成以后,新帝就要即位了。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一,朝廷文武百官上了一份劝进书(劝进书就是劝继任者当皇帝的一种文书,一般就是劝三次,前两次劝的时候继任者必须拒绝,第三次同意即位),请太子朱高炽即位当皇帝,太子拒绝了。

接下来的几天,又有一些人连续上书,太子依然没有同意。一般来说劝到第三次的时候,太子就得同意即位了,但这都第四次了,朱高炽依然拒绝。

大臣们这就纳闷了,于是,他们就上演集体跪在大殿外的戏码,并表示“有进无退,俯伏阙下,伫聆德音”。意思就是:我们低着头跪在宫门口,一动不动,等着太子回话,如果太子殿下您不同意即位,我们就不起来,一直跪在这里。

明代大家默认的继承制度就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由大臣上书劝进太子即位,然后太子婉言拒绝,大臣再上书,太子再拒绝,直到第三次,太子就同意了。

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不肖子孙,在先帝刚去世就迫不及待想当皇上,是你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劝我,是国家需要我,百姓需要我,我不得已才即位的。就是给新帝一个体面的理由。

不过一般来说,就是三次劝进,前两次太子婉言拒绝,第三次就答应了。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一个程序。但朱高炽却是第五次才答应,不用猜,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欲知下回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哈哈哈,开玩笑啦。

朱高炽第五次才同意的原因是:大臣写的劝进书他不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呢?太子朱高炽是一个饱读经书的知识分子,对劝进书的要求自然也是比较高的。

前几次大臣的劝进书是这样的:殿下,您是先帝立下的太子,而且自古以来,立嫡以长就是传统。殿下您当太子期间,监国南京北京二十多年,政绩突出,百姓都非常爱戴您。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百姓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殿下,您就即位吧。

太子看了这些劝进书,觉得不足以让天下人认同自己最正统身份。劝进书的内容没有写到太子的心坎里。太子自幼饱读经书,对明朝的礼仪、法度都了然于心。他最看重的就是如何才能让天下人认同自己的身份,让所有人没有加以诽谤的余地,不给认留下任何可以说三道四的机会。虽然自己是太子,理应要继承皇位的,但这个劝进书也得写的滴水不漏才同意。所以呢,劝进书没有得到朱高炽的认同,他当然不同意。

这些大臣也不是没有眼力见,他们也都是读了很多书,经历了很多政治事件才混到今天的。大家一看太子一直不肯即位,那肯定就是劝进书写的不太对劲,经过大家一番商议之后,他们又写下了第五份劝进书。

太子朱高炽看了第五份劝进书,当场答应即位。

那么,第五次的劝进书跟之前四次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朱高炽看了以后当场表示接受即位呢?

在第五份劝进书里,大臣们把明太祖朱元璋搬出来了。

说《皇明祖训》里,先帝必须传位给直系子孙中的老大。这是太祖定下的规矩,是非常神圣的,太子殿下您必须遵守。还说太子您心怀天下,宽厚任何,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都联名上书请求您即位,您即位是顺应人心和天意,也是表达了对太祖和先帝的孝心。

朱高炽看了这第五份劝进书,写的不错。民心、天意、祖宗之法,都有了,那我就勉强同意即位吧。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底,朱高炽的即位典礼在奉天门隆重举行。朱高炽当了二十年的太子,终于完成了太子到皇帝的转变。

(明朝皇帝即位的那一年,年号依然按照先帝在时的年号,第二年会改成新的年号,朱高炽在位时的年号是洪熙)

从此朱高炽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帝,嫡妻张氏被册立为皇后。两个月后,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子,胡善祥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孙懿柠被册封为皇太子嫔。

说几句题外话,在历史上,当太子太久了,比如几十年,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一般超过二十年的都没什么好的结局。

举几个例子吧。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当太子25年,最后生病,不治而亡,未即皇帝位。

梁武帝之子萧统当太子38年,最后生病,不治而亡,未即皇帝位。

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刘据当太子32年,最后自杀身亡。

清朝康熙之子爱新觉罗胤礽,当太子37年,最后被幽禁致死,没有当上皇帝。

唐朝唐德宗李适的长子李涌当太子26年,最后当上了皇帝,这个结局算是凤毛麟角了。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这本书主要目的就是巩固皇权,以及对后世子孙的训戒。

《皇明祖训》全书目有十三﹕首章。

1.前有四款﹐分述禁用酷刑﹑禁立丞相﹑对犯法皇亲国戚的处置及对四方各国的方针﹐其后是关于敬天法祖等问题的言论。

2.持守。自述持身之道﹐强调节俭。

3.严祭祀。认为祭祀贵在精诚﹐并叙述祭祀的准备程序。

4.谨出入。告诫后代帝王不要轻易动止。

5.慎国政。主要讲帝王须广有耳目﹐同时规定官员﹑士﹑庶人等不得枉议大臣。6.礼仪。分述祭祀﹑奉使王府﹑进贺表笺﹑亲王朝觐﹑亲王在国等礼仪。并为东宫及亲王府各拟名二十字﹐令其子孙顺序使用。

7.法律。包括对皇太子和亲王的处分办法。

8.内令。规定皇后不得干预外政﹐宫闱当谨内外。

9.内官。分述内官职掌﹑品秩和内官机构的设置。

10.职制。先叙述封爵的程序和规格﹐规定郡王子孙有文武材者﹐可考验授官﹔次述宗人府及王府官的设置。

11.兵卫。分王国军队为守镇兵和防卫兵﹐遇警并从王调遣﹔同时规定亲王仪仗。

12.营缮。规定诸王宫室格式﹐不得超越。

13.供用。包括朝觐时沿途人役物料的支给和每岁常用两部分。

目录

·祖训首章

·持守

·严祭祀

·谨出入

·慎国政

·礼仪

·法律

·内令

·内官

·职制

·兵卫营缮

·供用

全文

皇明祖训序:

朕观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当时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於海内,民用平康。

盖其创业之初,备尝艰苦,阅人旣多,历事亦熟。比之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及僻处山林之士,自矜己长者,甚相远矣。

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年二十四,委身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继而收揽英俊,习练兵之方,谋与群雄并驱。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乃能翦除强敌,统一海宇。人之情伪,亦颇知之。

故以所见所行,与群臣定为国法,革元朝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且群雄之强盛诡诈,至难服也,而朕已服之;民经世乱,欲度兵荒,务习奸猾,至难齐也,而朕已齐之。盖自平武昌以来,即议定著律令,损益更改,不计遍数。经今十年,始得成就。颁而行之,民渐知禁。至於开导后人,复为《祖训》一编,立为家法。

大书揭於西庑,朝夕观览,以求至当,首尾六年,凡七誊藁,至今方定,岂非难哉?盖俗儒多是古非今,奸吏常舞文弄法,自非博采众长,即与果断,则被其眩惑,莫能有所成也。今令翰林编辑成书,礼部刊印以传永久。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非但不负朕垂法之意,而天地、祖宗亦将孚佑於无穷矣!呜呼,其敬戒之哉!

祖训首章

一、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馀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腓、劓、阉割之刑。云何?盖嗣君宫内生长,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恐一时所施不当,误伤善良。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一、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今将亲戚之家指定名目,开列於后:

皇后家皇妃家

东宫妃家王妃家

郡王妃家驸马家

仪宾家魏国公家

曹国公家信国公家

西平侯家武定侯家

一、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后:

东北: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任,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

正东偏北: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正南偏东:大琉球国(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

小琉球国(不通往来,不曾朝贡)

西南:

安南国(三年一贡)

真腊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

暹罗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

占城国(自占城以下诸国来朝贡时,内带行商,多行谲诈,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国滨海)

苏门答剌(其国滨海)

西洋国(其国滨海)

爪洼国(其国居海中)

湓亨国(其国居海中)

白花国(其国居海中)

三弗齐国(其国居海中)

渤泥国(其国居海中)

凡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唯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其寻常之君,将以天下为乐,则国亡自此始。何也?帝王得国之初,天必授於有德者。若守成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为心,则能永受天之眷顾;若生怠慢,祸必加焉。可不畏哉!

凡每岁自春至秋,此数月尤当深忧,忧常在心,则民安国固。盖所忧者,惟望风雨以时,田禾丰稔,使民得遂其生。如风雨不时,则民不聊生,盗贼窃发,豪杰或乘隙而起,国势危矣。

凡天下承平,四方有水旱等灾,当验国之所积,於被灾去处,优免税粮。若丰稔之岁,虽无灾伤,又当验国所积,稍有附馀,择地瘦民贫处,亦优免之。不为常例,然优免在心,临期便决,勿使小人先知,要名於外。

凡帝王居安,常怀警备。日夜时刻不敢怠慢,则身不被所窥,国必不失;若恃安忘备,则奸人得计,身国不可保矣。其日夜警备常如对阵,号令精明;日则观人语动,夜则巡禁严密,奸人不得而入。

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於心,宁有备而无用。如欲回避左右,与亲信人密谋国事,其常随内官及带刀人员止可离十丈地,不可太远。如元朝英宗遇夜被害,只为左右内使回避太远,后妃亦不在寝处,故有此祸。可不深为戒备。

凡警备常用器械、衣甲,不离左右;更选良马数疋,调教能行速走者,常於宫门喂养。及四城门,令内使带鞍辔各置一疋,在其所在,一体上古帝王诸侯防御也。

凡夜当警省,常听城中动静。或出殿庭,仰观风云星象何如;不出则候市声何如。

凡帝王居宫,要早起睡迟,酒要少饮,饭要依时进,午后不许太饱。在外行路则不拘。

凡人之奸良,固为难识。惟授之以职,使临事试之,勤比较而谨察之,奸良见矣。若知其良而不能用,知其奸而不能去,则误国自此始。历代多因姑息,以致奸人惑侮。当未知之初,一槩委用;既识其奸,退亦何难。慎勿姑息。

凡听讼要明。不明则刑罚不中,罪加良善,久则天必怒焉。或有大狱,必当面讯庶,免构陷鍜錬之弊。

凡赏功要当,不当则人心不服,久则祸必生焉。

凡自古亲王居国,其乐甚於天子。何以见之?冠服、宫室、车马、仪仗亚於天子,而自奉丰厚,政务亦简。若能谨守藩辅之礼,不作非为,乐莫大焉。至如天子总揽万机,晚眠早起,劳心焦思,唯忧天下之难治。此亲王所以乐於天子也。

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或连及朝廷俱废。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固有此祸;若王之失,亦有此祸。当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义。

凡王所守者祖法。如朝廷之命合於道理,则惟命是听;不合道理,见法律篇第十二条。

折叠持守

凡吾平日持身之道,无优伶进狎之失,无酣歌夜饮之欢;正宫无自纵之权,妃嫔无宠恣之专幸。朕以乾清宫为正寝,后妃宫院各有其所,每夕进御有序。或有浮词之妇,察其言非,即加诘责,故宫无妬忌之女。至若朝堂决政,众论称善,即与施行;一官之语,未可以为必然。或燕闲之际,一人之言,尤加审察,故朝无偏听之弊。权谋与决,专出於己,察情观变,虑患防微,如履薄冰,心胆为之不宁。晚朝毕而入,清晨星存而出,除有疾外,平康之时,不敢怠惰。此所以畏天人而国家所由兴也。

折叠严祭祀

凡祀天地,祭社稷,享宗庙,精诚则感格,怠慢则祸生。故祭祀之时,皆当极其精诚,不可少有怠慢。其风、云、雨师、山川等神,亦必敬慎自祭,勿遣官代祀。

凡祀天地,正祭前五日,午后沐浴更衣,处於斋宫;次日早传制,戒谕百官;又次日告仁祖庙,致斋三日行事。凡享宗庙、祭社稷,正祭前四日,午后沐浴更衣,处於斋宫;次日为始,致斋三日行事。

凡祭太岁、风、云、雷、雨师、岳镇、海渎、山川、城隍等神,正祭前三日,午后沐浴更衣,处於斋宫;次日为始,致斋二日行事。(春於大祀坛内从祭;秋怿日於本坛致祭。)

凡传制遣官代祀历代帝王,并旗纛、孔子等庙,前一日沐浴更衣,处於斋宫;次日遣官。

帝王(春於大祀坛内从祭;秋於祭山川前一日,遣官本坛致祭)

旗纛(秋於祭山川日,遣官本坛致祭)

孔子(春秋仲月上丁日,遣官致祭)

凡祭五祀、户、灶门、井,於四孟月遣内官致祭;中溜,於季夏土旺戊日,亦内官致祭。

折叠谨出入

凡动止有占,乃临时之变,必在己精审,术士不预焉。且如将出何方,所被马忽有疾,或当时饮食、衣服、旗帜、甲仗有变,或匙筯失、杯盘倾、所用违意,或烈风、迅雷逆前而来,或飞鸟、走兽异态而至,此神之报也,国之福也。若已出在外,则详查左右,慎防而回;未出即止。然,天象人不能为,馀皆人可致之物,恐奸者乘此伪为,以无为有,以有为无,窒碍出入,宜加详审。设若不信而往,是违天取祸也。朕尝临危,几凶者数矣。前之警报皆验,是以动止。必详人事,审服用,仰观天道,俯察地理,皆无变异而后运用,所以获安。

折叠慎国政

凡广耳目,不偏听,所以防壅蔽而通下情也。今后大小官员,并百工伎艺之人,应有可言之事,许直至御前闻奏。其言当理,即付所司施行;诸衙门毋得阻滞,违者即同奸论。(如元朝命相诏有云:诸衙门敢有隔越中书奏请者,以违制论。故内外百司,有所奏请,进由中书省,遂至迁延沉溺,不能上达;而国至於亡也。)

凡官员士庶人等,敢有上书陈言大臣才德政事者,务要鞫问情由明白,处斩。如果大臣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如汉王莽为相,操弄威福,平帝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倾益封莽,莽佯不受,吏民上书颂莽功德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遂致威权归莽,倾移汉祚。可不戒哉。)

折叠礼仪

凡王国宫城外,立宗庙、社稷等坛。

宗庙(立於王宫门左,与朝廷太庙位置同)

社稷(立於王宫门右,与朝廷太社位置同)

风、云、雷、雨、山川神坛(立於社稷坛西)

旗纛庙(立於风云雷雨山川坛西,司旗者致祭)

凡祭五祀(用豕一,祝帛、香、烛、酒、果):

司户之神(於宫门左设香案,正月初四日,门官致祭)

司灶之神(於厨舍设香案,四月初一日,典膳官致祭)

中溜之神(於宫前丹墀内近东设香案,六月土旺戊日,承奉司官致祭)

司门之神(於承运门稍东设香案,七月初一日,门官致祭)

司井之神(於井边设香案,十月初一日,典膳官致祭)

凡正旦遣使进贺表笺,王具冕服,文武官具朝服。涤宝用宝讫,置表於龙亭,王率文武官就位。王於殿前台上,文武官於台下,行十二拜礼。王送表出宫城门,止离五丈地;文官送出国门,武官从王还宫。

凡遇天子寿日,王於殿前台上设香案,具冕服,率文武官具朝服,行祝天地礼。若遇正旦,拜天地后,即诣祖庙行礼毕,升正殿,出使官,便服行四拜礼。文武官具服行八拜礼。凡帝王生日,先於宗庙具礼致祭,然后叙家人礼,百官庆贺。礼毕筵宴。

凡遇诏敕至王国,武官随王侍卫,不出郊外;文官具朝服出郊奉迎,安奉诏敕於龙亭,乘马前导。王具冕服於王城门外五丈馀地,奉迎至王宫,置龙亭於正殿中。王於殿前台上先行五拜礼毕,升殿侍立於龙亭东侧,武官护卫、文官於台下自行十二拜礼,跪听开读。

凡朝臣奉旨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若使臣道路本经王国,故意迂回躲避,不行朝王者,斩。

凡王府文武官,并以清晨至王府门候见。其王所居城内布政司、都指挥司,并卫、府、州、县杂职官,皆於朔望日至王府门候见。若有事召见者,不在此限。

凡进贺表笺,皇太子、亲王於天子前自称曰长子某,第几子某,王某;称天子曰父皇陛下,称皇后曰母后殿下。若孙则自称曰长孙某,封某,第几孙某,封某;

称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称皇后曰祖母皇后殿下。若天子之弟,则自称曰第几弟某,封某;

称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称皇后曰尊嫂皇后殿下。若天子之侄,则自称曰第几侄某,封某;

称天子曰伯父皇帝陛下、叔父皇帝陛下,称皇后曰伯母皇后殿下、叔母皇后殿下。若封王者,其分居伯叔,及伯叔祖之尊,则自称曰某,封臣某;称天子曰皇帝陛下,称皇后曰皇后殿下。若从孙、再从孙、三从孙,自称曰从孙某,封某,再从孙某,封某,三从孙某,封某;称皇帝曰伯祖皇帝陛下、叔祖皇帝陛下,称皇后曰伯祖母皇后殿下、叔祖母皇后殿下。

凡亲王每岁朝觐,不许一时同至,务要一王来朝,还国无虞,信报别王,方许来朝。诸王不拘岁月,自长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毕,方及庶者,亦分长幼而至,周而复始,毋得失序。凡诸王居边者,无警则依期来朝;有警则从便,不拘朝期。

凡天子与亲王,虽有长幼之分,在朝廷必讲君臣之礼。盖天子之位,即祖宗之位;宜以祖宗所执大圭,於上镂字,题曰:奉天法祖,世世相传。凡遇亲王来朝,虽长於天子者,天子执相传之圭以受礼,盖见此圭,如见祖考也。

凡诸王来朝,祭祀办与未办,先常服见天子,三叩头不拜。奉先殿见毕,不拘何殿、楼、阁、门下,天子执大圭,王具冕服,叙君臣礼,行五拜三叩头。见毕,诸王系尊长,天子系侄孙,引王至何便殿。王坐东面西,天子衣常服,叙家人礼,行四拜不叩头;王坐受。然虽行家人礼,君臣之分,不可不谨。天子居正中南面坐,以待尊长。次见东宫,行四拜礼。如王系尊长,东宫答拜。

凡亲王系天子伯叔之类,年逾五十则不朝,世子代之;系侄之辈,年逾六十则不朝,世子代之。

凡亲王来朝,若遇大宴会,诸王不入筵宴中。若欲筵宴,於便殿去处,精洁茶饭,叙家人礼以待之。羣臣大会宴中,王并不入席。所以慎防也。

凡东宫、亲王位下、各拟名二十字。日后生子及孙,即以上闻,付宗人府。所立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其下一字,临时随意选择,以为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照例续添,永为定式。

东宫位下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位下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位下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位下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位下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楚王位下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位下

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位下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位下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位下

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位下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肃王位下

赡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富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位下

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位下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位下

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位下

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位下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位下

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颢慥令绪价蕃维

渖王位下

佶幼诠勋胤恬埕效迥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位下

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位下

琼芝弥宇宙硕噐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位下

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璿玑

伊王位下

颙勉諟吁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毖初斯建节勖好必贞铨执准符钧正询旼汝励虔荐谞演还畅先施遂省稽诹欢爰造就适艺冀埙箎慧坚忻愿确鉴洁绰侁孜习献增盈谧临饶轶绩撝

靖江王位下

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法律

凡皇太子,或出远方,或离京城近处,若有小大过失,并不差人传旨问罪,止是唤回面听君父省谕。若有口传言语,或是赍持符命、或朝廷公文前来问罪者,须要将来人拿下,磨问情由,预先备御,火速差亲信人直至御前,面听君上宣谕。是非明白,使还回报,依听发放。其诸王及王之子孙并同。凡亲王及嗣子,或出远方,或守其国,或在京城,朝廷凡有宣召,或差仪宾、或驸马、或内官赍持御宝文书并金符前去,方许启程诣阙。

凡王国文官,朝廷精选赴王国任用;武官已有世袭定制。如或文武官员犯法,王能依律剖判者,听;法司毋得吹毛求疵,改王决治。其文武官,有能守正规谏,助王保全其国者,毋得轻易凌辱。朝廷闻之,亦以礼待。

凡王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军民人等,敢有侮慢王者,王即拿赴京来,审问情由明白,然后治罪。若军民人等本不曾侮慢,其王左右人虚张声势,於王处诬陷善良者,罪坐本人。

凡亲王有过重者,遣皇亲、或内官宣召。如三次不至,再遣流官同内官召之至京,天子亲谕以所作之非。果有实迹,以在京诸皇亲及内官,陪留十日。其十日之间,五见天子,然后发放。虽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则降为庶人,轻则当因来朝面谕其非。或遣官谕以祸福,使之自新。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其长史司并护卫,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斩之,族灭其家。

凡风宪官,以王小过奏闻,离间亲亲者斩。风闻王有大故,而无实迹可验,辄以上闻者,其罪亦同。凡诸王京师房舍,或颇华丽,或地居好处,奸臣恃权,欲巧侵善夺者,天子斩之,徙其家属於边。凡臣民有罪,必明正其罪,并不许以药鸩之。

凡王遣使至朝廷,不须经由各衙门,直诣御前。敢有阻当者,即是奸臣。其王使至午门,直门军官、火者,火速奏闻。若不奏闻,即系奸臣同党。凡王国内,除额设诸职事外,并不许延揽交结奔竞佞巧、知谋之士,亦不许接受上书陈言者。如有此等之人,王虽容之,朝廷必正之以法。然不可使王惊疑。或有知谋之士,献於朝廷勿留。凡庶民敢有讦王之细务,以逞奸顽者,斩。徙其家属於边。

凡朝廷使者至王国,或在王前,或在王左右部属处言语非理,故触王怒者,决非天子之意,必是朝中奸臣使之离间亲亲。王当十分含怒,不可辄杀;当拘禁在国,鞫问真情,遣人密报天子。天子当询其实,奸臣及使俱斩之。

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许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员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规,委任正臣,内无奸恶,三年之后,亲王仍依次来朝。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於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凡王国内,时常点检军中,不许隐匿逃亡。如或有之,止坐两邻、窝主及有司官并该管头目,毋得问王。王亦毋得隐匿遮护。或奸臣故纵逃亡於部内,欲诬王者,将奸臣斩之,徙其家属於边。

内令

自后妃以下,一应大小妇女及各位下使数人等,凡衣食、金银、钱帛并诸项物件,尚宫先行奏知,然后发遣内官监官。监官覆奏,方许赴库关支。尚宫若不奏知,朦胧发遣,内官亦不覆奏,辄擅关支,皆处以死。

凡私写文帖於外,写者接者皆斩。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凡庵、观、寺、院,烧香降香,禳告星斗,已有禁律。违者及领香送物者,皆处以死。

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

凡宫中遇有疾病,不许唤医人入内,止是说证取药。

凡宫闱当谨内外,后妃不许群臣谒见。命妇於中宫千秋节并冬至、正旦、每月朔望来朝;其隆寒、盛暑、雨、雪,免朝。

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