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朱棣驾崩18(1 / 2)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率领大军进攻蒙古鞑靼部落,阿鲁台避而不战。

听说大明皇帝亲征,阿鲁台领着自己的手下,藏起来了。皇上带着那么多人打过来了,谁不跑谁就是傻子。

朱棣派人四处寻找,找了好几天,别说阿鲁台的军队了,连个人影儿也没找到。

人没找到,但漠北的寒风不断呼呼的吹来,大明军官一直在寒冷的荒漠中漫无目的的寻找,手脚经常被冻伤。找了很久,依然一无所获。而且此时朱棣的身体也越来越差,跟随朱棣出征的大臣们不得不考虑班师的事情。

在大家慎重商议之后,决定让杨荣去劝一下朱棣。

杨荣来到朱棣的营帐,委婉的对朱棣说:“陛下,阿鲁台对您亲征非常惧怕,所以早就闻风丧胆,仓皇而逃。我们可以派人告诉阿鲁台,说陛下您宽容大量,准备赦免他们的罪行,只要他们认个错,我们就班师回朝。”

朱棣对杨荣这个建议很满意,就派人去给阿鲁台传话。

其实朱棣此时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他自己也很清楚,如果再这样漫无目的的搜索下去,十万大军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在荒漠中。

杨荣这个建议其实也是考虑到朱棣的面子,大家都心照不宣。所以,朱棣很快就同意了杨荣的建议。

但是阿鲁台好像故意要气朱棣,依然不肯出面,面对大明皇帝的喊话,装聋作哑,弄得朱棣很没面子。

眼看着军队的粮食就要吃光了,随军的文武大臣们都非常焦急。一般来说,打仗之前,要准备大军来回路上的军粮,就是说要准备去时的粮食和回来路上的粮食。当军粮还剩下一半的时候,就要班师了,不然就算打赢了仗,也回不了家,因为会饿死在半路。

朱棣率领的大军,此时此刻只剩下一小半的军粮,如果再不班师,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经过前两年的北征,国家本来的粮食储备就不多,现在更是捉襟见肘。现在如果不回去,国家已经没有更多的粮食来支撑这次的北征。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

朱棣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他当然知道军粮对军队的重要性,加上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朱棣无奈之下,下令大军班师回朝。但既然皇帝亲征了,不能说仗还没打呢就班师,太丢脸了,所以朱棣对外宣称大明皇帝大度,暂且饶了鞑靼部落。

在回去的路上,朱棣看到了一个特别大的石头,他命人在上面刻字,内容就是表示明朝皇帝朱棣曾经亲征路过此地。这也是一种炫耀自己的方式,让后人知道自己曾经率兵经过这里。

大军浩浩荡荡往回走,越往回走,朱棣身体状况越差,大臣们都担心皇上没办法回到紫禁城。所以让大军加快速度往回赶,尽量让朱棣活着回去。

当大军到达榆木川的时候,朱棣终于撑不住了,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也无法回到他引以为傲的紫禁城。一颗闪亮的巨星,就此陨落。

我不太会评价人物,暂且就借助《明史》对朱棣的人物评价,大家参考一下。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

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这算是对一个皇帝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如果用评价一般人的标准来评价朱棣,他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但他不是普通人,不能用这个标准。

如果用评价皇帝的标准来评价朱棣,那他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帝王。

什么才算伟大的帝王呢?

开疆扩土,让自己国家的领土最大化;

保护百姓,让自己国家的百姓不被外敌侵扰;

国力强盛,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朱棣都做到了,所以,毋庸置疑,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榆木川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的西北部,这是班师回朝的必经之地。

北征的时候,朱棣作为大军统帅,一般都是在专属自己的营帐里,外人不得擅自入内。

所以,朱棣死的时候,只有近侍马荣、海寿、孟聘等人知道。马荣是一个宦官,在面对这么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去面对。

在一番思考之后,马荣悄悄的把杨荣和金幼孜叫了过来,两个人都是内阁大学士,皇帝的高级秘书。

他们几个人在朱棣的营帐里秘密商议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军中重要的将领张辅也在附近,马荣召集了杨荣和金幼孜,却没有叫张辅过来,这说明他们对张辅是有意防备。张辅是张玉的儿子,张玉是当初跟随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大将,是朱棣最得意的左膀右臂。

常言说虎父无犬子,张辅打仗虽然没有自己的父亲厉害,但还是远远超过一般人的。

张辅从小就跟朱高煦一起长大,也一起征战沙场,他们两个是朋友,更是战友,所以两个人私下关系很好。他俩关系好,不仅他俩知道,整个朝野上下都知道。

所以呢,朱棣死了,如果朱高煦要发动政变,那么张辅无疑就是他最好的内应。那么这样看来,马荣防备他是非常有道理的。

马荣和杨荣、金幼孜经过几个时辰的商议,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密计划,具体如下:

第一:秘不发丧。皇上的军营只有皇上和几个及其信任的内侍进出,就算是大臣也是不传召不得进入。也就是说朱棣的死,除了这几个人以外,没有人知道。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封锁消息,大军仍然按照原定计划,班师回朝,一切照常。

皇帝死了,不是在皇宫,而且是在西北蒙古回京的路上,一旦这个消息传出去,必定会天下大乱。所以必须封锁这个消息,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第二:以锡为椑。意思就是搜集军中的锡器,把锡器熔化,做成一个椭圆形的棺材(椑是古代的一种椭圆形的酒器),然后把朱棣的遗体装进去,放在龙辇上。

要想封锁消息,就不能让别人看到皇上,所以就必须把朱棣的遗体藏起来。那么藏到哪里最合适呢?那当然是皇帝的专车了——龙辇。龙辇是长方体的,只有前面一个门可以进去,其他三面都是封闭的。前面的那个门平时都是关着的,而且帘子也是放下来的,所以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并且只有皇帝的贴身宦官和心腹大臣才可以接近龙辇,其他人不得靠近,都离得很远。所以没有人知道皇上在龙辇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第三:杀人灭口。杨荣和马荣决定,杀掉所有参与制作锡槽的工匠,以免走漏消息(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人把消息透漏给朱高煦)。

一夜之间收了那么多的锡器,而且还做成了一个槽状的物体,那些工人也不是傻瓜,肯定会有人怀疑或者猜到了槽状物体的用处。

为了避免有人泄露消息(主要是防止泄露消息给朱高煦),就必须把这些工匠全部杀掉。万一有哪个大嘴巴到处嚷嚷,那可就坏了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