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朱高燧谋反16(2 / 2)

文武群臣都上奏说孟贤等人犯下谋逆大罪,并且证据确凿,应该处以极刑。

朱棣说:“王射成以天象诱人,立刻处死。孟贤等人要严加审问,务必把他们的同党全部找出来。”

然后下令锦衣卫严查此案,找到的同党全部处死。

也就是说这件事的主谋,除了朱高燧,都被皇上处死了。

那么朱棣是怎么处置朱高燧的呢?朱高燧是朱棣的亲儿子,而且这个儿子平日里表现的非常乖巧,脑子也很灵活,经常献给朱棣一些好吃的好玩的,把朱棣哄的很开心。

虽然这次朱高燧准备夺取皇位,但朱棣并没有对朱高煦进行严厉的惩罚。朱棣也没有杀掉朱高燧的护卫队,只是下令调走了朱高燧王府的大部分的护卫队,留下不超过两千人的侍卫。所以朱棣对朱高燧是相当的宽容。

其实早在1409年(永乐七年),朱棣就曾经“闻其不法事大怒“,咱也不知道到底听到了关于朱高燧的什么不法之事,反正就是惹的朱棣非常生气就是了。朱棣一怒之下杀了朱高燧的王府长史,并且派人扒了他的亲王冠服,准备严厉惩罚他。然后太子朱高炽跪地为他求情,朱棣这才饶了朱高燧。

其实,就算没有人告密,朱高燧这次政变也不会成功。

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朱瞻基不会让他成功。

因为皇太孙朱瞻基早就派人盯着两个叔叔的一举一动。身在皇家,就是这样,你监视我,我监视你,谁也说不定明天有没有人造反。

当初建文帝对自己的叔叔心慈手软,导致皇位被夺,性命不保,但朱瞻基可不是软弱的朱允炆。他有足够的资本和足够的智慧对付两个不安分的叔叔。

自从定都北京以后,朱瞻基就秘密安排自己手下兵分两路,一路人负责监视身在乐安的汉王朱高煦,一路监视在彰德的赵王朱高燧。但凡他们两个有什么风吹草动,消息都会被快马加鞭送到朱瞻基的手里。

这次,朱高燧奉命来到北京,朱瞻基立刻派人加紧对朱高燧的监视。

因为在明朝,亲王没有皇上召见,不得擅自入京。这次朱高燧被朱棣叫过来,虽然是有事要安排,但也要加紧防范。所以朱瞻基从来都没有放松对两个叔叔的“密切观察”。

这次政变开始的时候,宫中谣言四起,到处都在传皇上要改立太子。这么大的事情,东宫太子和皇太孙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如果他们真的不知道,那肯定就早就不在那个位置了。

当然,朱瞻基比自己的父亲机灵多了,他比太子早知道这件事情。当朱瞻基知道以后,他一边秘密派兵盯紧赵王朱高燧,随时准备逮捕。一边私下通知锦衣卫,增加皇上身边的侍卫,对皇上的饮食起居多加注意,保护好皇上的人身安全。

然后自己亲自去通知太子。一天晚上,月亮高挂在安静的天空,整个紫禁城一如往常的进入梦乡了。

朱瞻基在两名宦官的陪同下深夜拜见太子。

太子朱高炽睡的正酣,突然被叫醒,显得很不耐烦。

朱瞻基向太子行礼,然后严肃的说:“父亲,近日密探来报,三叔与皇爷爷身边近侍来往频繁,他们预谋发动政变。”

朱高炽被朱瞻基说出来的一字一句整懵了。

反应过来以后,说:“这件事是真的吗?这种大事一定要有证据。”

朱瞻基说:“父亲,必定是有证据的。儿臣过来就是想找父亲商议良策,寻求父亲的帮助。”

朱高炽对儿子的智商是百分百的相信,对儿子的能力也是百分百相信的。

朱高炽说:“你皇爷爷让我处理全国大部分的政务,也给我很多兵权。现在国家有逆贼,我手下的精兵强将,你都可以随时调遣。”

朱瞻基说:“父亲放心,儿臣一定会保护好皇爷爷,保护好紫禁城。”

在父亲朱高炽的帮助下,朱瞻基调集了很多兵马,让他们在紫禁城外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进宫平叛。除了朱高炽给的这些兵,朱瞻基自己本身就有一些专属自己的兵,就是当年朱棣专门从全国召集过来陪朱瞻基进行军事演练的“幼军”,那几万人都是专属于朱瞻基的。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除了太子以及太子身边一些心腹,其他人都不知道,朱棣也不知道。

那朱瞻基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朱棣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朱棣对自己的儿子还是很宽容的,没有确凿的证据,恐怕很难让朱棣相信。而且就算有证据,朱棣也不会杀了自己的亲儿子。朱瞻基当然知道朱棣不舍得杀儿子。只不过是想让朱棣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做出的这件谋反之事,就算不杀朱高燧,也会对他严厉打击,这样才能借助朱棣的手大大的削弱藩王的力量。

这样做既可以保护自己的父亲,打击藩王,也可以稳固自己将来自己的帝位。借助朱棣的力量削弱藩王势力,为父亲扫清继承大统的障碍,同时稳固将来自己的帝位,一举三得。朱瞻基真不愧是朱棣调教出来的大明储君,着实厉害。

朱高燧政变不可能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劫夺内府兵器和宝玺,不可行。

明朝的时候,兵器和武器原料都是兵仗局、军器局等部门严格管理。想要拿到这些兵器,必须先经过皇上的同意,而且要有皇帝的诏书,且必须加盖皇帝专用的大印﹣﹣宝玺,否则就算有诏书也没有办法拿到兵器。当然,如果你是要硬抢那就另说了,在这里咱只说合法的拿到兵器方法。

宝玺是由尚宝司、尚宝监和司宝女官三个单位共同控制。,其中尚宝司是政府机构,负责收藏、管理各种符牌以及加盖宝玺的手续,尚宝监是内府宦官的一个监局,负责核实文件后参与并监督尚宝司的官员办手续,为诏书加盖宝玺并存留底簿备案。

那么最重要的宝玺在哪呢?不在尚宝司也不在尚宝监,宝玺都归宫里的司宝女官收存保管。明朝的皇帝规定了使用宝玺时的必要流程,首先,尚宝司的官员要先把相关的文件递给尚宝监,尚宝监审查相关文件以后,再向皇帝“请旨“,也就是核实了文件的真实性。拿到圣旨的尚宝监派宦官去宫中司宝女官那里领取宝玺,就是说可以盖章了,盖完后再送回去。

也就是说想要伪造诏书容易,想要盖章就很难了。

朱高燧政变不能成功的第三个原因:没有兵。

这次朱高燧是应召进京,必然不会带很多护卫队,只是一些贴身侍卫而已。就我们一般人来讲,想都不用想,都知道想要夺权,就必须有兵,而且要有很多很多的兵,打得赢才是硬道理。

朱棣当初也是一仗一仗打过来的,死了几十万人,才得到的帝位。此时的朱高燧没有兵,还想夺权,想啥呢,还是洗洗睡吧,梦里啥都有。

明代京城的几十个素兵卫包括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只向皇帝个人负责,其他人无法控制,亲兵卫的将领也都是跟随朱棣多年的老部下了,当初靖难之役就跟着朱棣,对朱棣非常忠诚。所以朱高燧想仅仅靠着自己那几个虾兵蟹将就控制紫禁城里的亲兵卫,真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所以不管从哪一点去看,朱高燧这一次政变,一定是失败的。

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朱棣第三次北征,途中给太子写信。信中明确表示京城里的事情,只要五府六部商议妥当,就可以禀报太子处理。也就是说把一部分决策大权交给了太子,虽然权力有限,但同以前相比还算是个较大的变化。太子看了朱棣的来信,眉笑眼开,他知道这是父亲在放权。为了表示感谢,太子派人飞马向北征途中的朱棣进献了一些干果和补品。朱棣看到太子送过来的这些东西,也是十分感动,又给太子回信说:“尔以朕躬劳在外,遣人远进疏果,出于孝心……且朕付尔宗社之,……称朕付托之意,尔孝至矣,奉养之物继今勿进。“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是看我出兵在外很辛苦,出于孝心,才派人大老远的从北京给我送东西,但是我现在把管理国家的重任交给你了,你要好好的处理政务,担起我给你的重任,这样就算是尽了孝道了,水果之类的营养品今后不用再送了。

朱高炽看到信以后心里感到很温暖,这是自己的父亲对自己说的为数不多的夸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