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初到南京(1 / 2)

1404年(永乐二年),朱高炽接到圣旨前往南京,在皇家军队的护送下,朱高炽一家踏上了去南京的路。

此时的朱瞻基已经五岁了,已经是一个说话清晰跑跳自如的小男孩了,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暂且叫做第一远途旅行吧,一路上,朱瞻基将会第一次领略到大明王朝的山河壮阔,日月星辰。

看着一家人收拾行李,朱瞻基问父亲:“我们为什么要去南京,那里远吗?”朱高炽看着朱瞻基稚嫩的小脸,清澈的眼神,用充满慈父的语气温和的说:“瞻基啊,我们此次去南京是为了帮助你的皇爷爷处理国家事务,皇爷爷是一国之主,他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是他的家人,要去帮助他。”

朱瞻基听了父亲的话,非常懂事的点了点头。朱瞻基的母亲慢慢蹲下来对朱瞻基说:“瞻基,这是我们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上奔波劳碌,在所难免,尽量坚持。如果实在感到身体不适,一定要告诉母亲,我们就停下来歇息。”

朱瞻基说:“好的,母亲。”

北京(此时朱棣已经把北平改为北京)距离南京两千多里地,途径三十多个驿站。他们坐马车前往,但是护送队伍大都是步行,所以基本就是步行的速度,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一切都准备好了,护送队伍从北京出发了,此时正值阳春三月,温度适宜,阳光明媚,加上此次去南京是封太子,所以一路上一家人的心情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明媚。

朱瞻基和母亲张氏坐在一个马车里,时不时掀开帘子看外面的风景。出远门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算得上一件很让人激动的事情,一路上朱瞻基都很兴奋。五岁正是求知欲和探索欲很强的年龄,朱瞻基看着外面新鲜的事物,一路上不断地问母亲外面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特点,张氏为他一一解答。

队伍从北京出发,此时的北京刚要迎来春天,早春的风里还残留一丝丝寒意,冬姑娘好像还有些留恋不肯离去,路边的小树都露出小芽,树叶还没长出来,小河里的冰已经融化了,偶尔会看到几只不怕冷的鸭子在水里玩耍。出了北京城,来到郊区,路的两边都是百姓种植的小麦,此时的小麦叶子像韭菜,宽扁状,高低也跟韭菜差不多,只是叶子比韭菜软很多,春风吹来,小麦的绿叶此起彼伏,好像波浪一样,大片大片的小麦连起来,就像波涛汹涌的海面,甚是壮观。如果此刻站在麦田里,就会觉得自己跟麦田融为一体,好像自己也成了一株麦苗,能够感到跟自然更亲近了,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马车继续往前行驶,拉开帘子能够看到一些农夫拉着牛在犁地。

朱瞻基问母亲:“外面的农夫拉着牛在干什么?”母亲张氏说:“他们在犁地,牛会拉着一些锄具把土松一下,这样的话,谷物的种子种下去才能更好的生根发芽。”

朱瞻基又说:“为何要现在犁地呢?”

母亲说:“因为现在正是一些谷物种植的季节,每种谷物的种植季节不一样,所以现在犁地种植最合适。”

队伍行走了一个时辰,朱高炽下令停车休息。正当他们停车下来休息的时候,看到几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流民,其中还有一个灰头土脸的小男孩,年龄跟朱瞻基差不多大,眼神中透露着不安和恐惧,还有一些呆滞和绝望,当他们看到朱瞻基一家穿着华丽的衣服,身边还有不少身穿铠甲的护卫的时候,吓的连忙跪在地上,头低下来不敢出声,生怕得罪了这些管爷们。朱高炽见状让手下把他们扶起来,朱瞻基看到那个小男孩衣服破了好几个洞,冻的一直发抖,就跟母亲说能不能拿一件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母亲张氏同意了,朱瞻基让人拿来一件衣服,亲手拿过去递给那个小男孩,小男孩的家人连忙弯腰表示感谢。朱高炽问:“我大明国运昌盛,皇帝陛下下令连年恢复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何以至此啊?”

流民里面年纪最大的老人弯腰回答:“贵人不知,北京周围连年征战,粮食刚种下就被人马踩踏,连年颗粒无收,所以只能乞讨为生。”

朱高炽说:“我们的陛下体恤民情,日夜不休,殚精竭虑,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说完就准备继续前行,临上马车时,朱瞻基还让人拿来一些干粮送给他们。然后,朱高炽带着朱瞻基和母亲张氏一同上了马车,继续赶路。几个流民对着远去的马车和军队下跪行礼,连连叩谢。在马车上,朱瞻基问父亲:“为何刚才那些人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

朱高炽说:“因为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不够富裕,没有足够的布匹做衣服,没有足够的粮食给我们的国民吃。所以皇爷爷在努力的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努力做到山无盗匪,路无流民,让每一个大明子民都能吃饱穿暖,我们要帮助皇爷爷去做这样的事。”

朱瞻基的母亲也说:“瞻基,虽然你是皇家子弟,吃穿无忧,但也要践行节约的良好品行,万万不可铺张浪费。生为皇家的人,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衣一食,当思来之不易。”

朱瞻基说:“是的,母亲,我知道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