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立太子(2 / 2)

当初被朱棣拉过来一起靖难的宁王朱权,在朱棣当上皇帝以后,也不敢再提朱棣曾经许诺的:平分天下。他想找一个舒服的属地,就跟朱棣说要去苏州,朱棣说不行,说去杭州,也不行,最后被朱棣安排到偏远的南昌。想必宁王心中的仇恨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一样,擦不掉抹不去。把报仇这个事情刻在了基因里,世代相传,最后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举兵造反,当时的皇帝是朱厚照,朱厚照是朱棣的第五代孙子。

一切都平定了,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了,该杀的杀,该封的封,还削的削,该赏的赏。接下来明成祖朱棣就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了,大明王朝将会在他的统治下逐渐强盛。

此时的朱瞻基只是个三岁的孩子,朱高炽得知自己的父亲靖难成功后,在世子府举办了一个庆功会。朱瞻基虽然还不懂自己的爷爷已经是大明王朝的统治者,但他的命运已经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瞻基的母亲张氏抱着年幼的朱瞻基出席宴会,大家纷纷对朱高炽表示祝贺,看着大家满脸笑容,朱瞻基意识到家里发生了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但并不明白是什么事情。只是看到大家都在笑,就跟着笑。小孩子就是这样,看着大家都开心,自己也会跟着笑。

三岁的朱瞻基,长得十分讨人喜欢,一眼看过去,小小的脸上英气十足,笑起来真是让人的心都融化了。一双清澈的眼睛,就像被河水清洗过的月亮。又黑又长的睫毛,显得更可爱了。长得不胖不瘦,没有富家子弟的娇气,有的是健康的体态,快乐调皮的神气。端正的五官,不凡的气质,举止自然,让人看起来很舒服。而此刻大家都在笑,朱瞻基也跟着笑,全身都洋溢着幸福感。

旁边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后来的张皇后,好像史书上古代女性都没有姓名,只有姓氏,地位太低了)。只见张氏穿着一身淡绿色的礼服,盘着跟身份相符的发髻,戴着一些漂亮的发饰,面带笑意招呼亲朋好友。朱瞻基的母亲端庄大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长了一个国泰民安脸,个子不高不低,身材中等,长长的眉毛下一双精明的眼睛,瞳孔明亮,眼神很有穿透力。远远看去,用端庄大方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朱瞻基的父亲走路不便,由两个侍女搀扶着走来,虽然行走不便,但依然可以看出朱高炽脸上很有威仪感的神态。一双黑色的浓眉不长不短,眼睛虽然不大,但是充满故事感,肉肉的鼻子很有福相,嘴巴说起话来显得有些大,俗话说男儿嘴大吃四方,这样看来也算优势。大大的耳朵让整个人看起来更有威严。(我记得电视剧里面的如来佛祖跟玉皇大帝以及西游记里各位厉害的神仙,耳朵都很大,看起来就很厉害)朱高炽此时在北平的燕王府大摆庆功宴,此时的他相信不久父亲朱棣就会让他们去南京,立他为皇太子。

因为此时还没有立太子,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按照当时的传统礼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高炽是正统的太子人选。但是他没想到,朱棣迟迟没有派人接他们去南京,就像是忘了这个嫡长子的存在。朱高炽等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南京那边一直没有消息。

又是一年秋天,放眼望去,北平城里的树叶像是商量好了一样,一夜之间变了颜色,前一天还是充满生命感的绿色,今天就全部变成了温暖的黄色,橙色和红色,非常热烈又饱满的颜色。这时,如果你站在一棵树下,一阵秋风吹过,树上的叶子缓缓落下,正好落在你的手心,你会觉得落在你手里的不是树叶,而是秋天。如果你现在在山上,会看到层林尽染的绝色美景,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片红色橙色的枫叶,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画师给树叶染上的美妙色彩。一阵秋风吹过,北方特有的干爽空气会让人感到很是舒服。

一天,朱高炽站在府里望着一棵树上变黄的叶子,一丝丝落寞和惆怅的情绪涌上心头,不禁感叹:“又是一年秋来时啊!”此时距离朱棣登基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一直没有等到南京的消息。又正好是一年秋风起,激起了朱高炽的伤感之情。心中的郁闷无法排解,忍不住唉声叹气。这时,朱瞻基的母亲张氏带着朱瞻基路过,看到了朱高炽落寞的样子,她知道朱高炽又在担忧一家人的未来了。她一只手拉着朱瞻基朝着朱高炽缓缓走过来,对朱高炽说:“莫急,陛下定不会忘记我们,瞻基是陛下最疼爱的长孙,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一定会有拨开云雾见日出的一天。”

朱高炽充满爱意的看着身边的朱瞻基,又有了能量,觉得张氏此话有理,就继续安心等待。他不知道此时南京正在进行激烈的立储之争,很多人在为努力他争取太子之位。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和朱高燨,除了朱高燨不知何人所生,而且很早就去世了。(可见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多么不容易,连朱棣的儿子母亲是谁都不知道)

另外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徐皇后是徐达的长女,徐辉祖的妹妹。三个儿子里面,朱高炽为人谦和宽厚,待人宽容,比较肥胖,走路不便,不擅长舞刀弄枪,不擅长骑射。朱高煦身材高大,长得好看,脑子聪明,跟朱棣最像,而且腋下有几块癣状皮肤,当时人称:若龙鳞数片。而且朱高煦经常跟着朱棣外出参加军事活动,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军事能力。朱高燧是最会说话的,特别擅长说一些朱棣喜欢听的话,知道如何讨好朱棣,在朱棣眼里是最乖的儿子。三个儿子里面,朱棣最喜欢的是老三,最看中老二朱高煦,最看不上的是老大朱高炽。

1403年(永乐元年),朝廷文武百官多次上奏,请陛下早立太子,以固国本。但朱棣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比如说长子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太子职位,还需要多跟老师学习治国之道。什么能力不足,什么德业未进,都是朱棣的借口,因为他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又怕违背当时的“长嫡承统,万世正法”的传统礼法,所以就找各种理由不立太子。有时候甚至试探性的问大臣们:你们觉得谁适合当太子?在朱棣心里,朱高煦是最像他的儿子,长得好看,人高马大的,又擅长骑射,很会打仗,人又聪明,工于心计,而且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不仅如此,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还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疾,汝当勉之。意思很明显,世子身体不好,你要多多努力,说不定将来就能继承皇位。当大臣们意识到朱棣的这种想法时,纷纷反对,尤其是当时的文官集团,坚决反对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首先朱高炽是嫡长子,身份在哪儿摆着,自古以来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人家是嫡长子,说破天也是正统的身份。而且朱高炽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定的世子,也就是说如果朱棣不发动靖难之役,燕王这个爵位以后就是朱高炽的。

关于身份这个问题,朱棣自己也是非常在意的,因为朱棣本身就不是嫡子,明太祖朱元璋的正妻马皇后生了几个儿子,但是没有朱棣,朱棣夺取皇位后,为了表示自己是嫡子,表示自己身份正统,把史书改写,不承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认马皇后为生母,就是怕别人说他来路不正。

其次,如果接受朱高煦当太子,那么以后朝廷的武将的地位会远远超过文臣的地位,因为朱高煦的支持者大部分都是跟朱高煦一起上战场的武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高炽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平日里待人宽厚仁和,文官集团认为将来朱高炽当了皇帝,必定会以文治国,这样的话文官的地位就会提升。还有一个说法,朱棣是新帝登基,文官集团大多数是建文旧臣,朱棣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文官集团想让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这是两股政治力量的较量,如果双方想合作,就必须遵守大家一起约定的规则。当时反对立朱高煦为太子最强烈的是兵部尚书金忠,金忠是朱棣靖难之役中重要谋士之一,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出谋划策,甚至有点占卜算卦的倾向,不管怎样,在朱棣心里,他的地位很高。金忠跟朱棣列举了一些历朝历代不立嫡立长的反面例子,朱棣陷入了沉思,开始犹豫不决。

金忠还私下联络解缙等人,一起向朱棣表态,不能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此时已经觉得大概率是不能立朱高煦为太子了,因为他不能小觑文官集团对大明社稷的影响,他也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国家更稳定。正在朱棣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人对立太子事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人名字叫解缙,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的主编,总编辑。

有一天,朱棣问解缙:“你认为应该立谁为太子?”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应该立为太子。”

朱棣听到后表情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且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解缙紧接着说出了朱棣最想要的答案:好圣孙。朱棣脸上浮出了满意的笑容。解缙所说的这个好圣孙指得就是朱瞻基,因为朱棣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明太祖朱元璋把一个大圭赐给他,并且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个传世之孙指的就是朱瞻基。也就是因为这个梦,给了朱棣很大的力量和勇气发动靖难之役。

自从朱瞻基出生,朱棣就非常宠爱这个小孙儿,所以为了以后皇位能传到朱瞻基手里,现在只能立朱高炽为太子。虽然朱棣已经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暂时还没有正式册封。解缙联合其他人又想出一个妙招,直接让朱棣正式下旨立太子。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早朝后。朱棣让大臣陪他一起欣赏一幅《虎彪图》,图中画的是一只老虎回头看着自己的几个小虎崽,图中老虎和小虎崽作父子相亲状。朱棣很喜欢这幅画,看着看着,龙颜大悦,让诸位大臣看图作诗。解缙应该是提前准备过,立刻写诗一首: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妙哉,妙哉!真是一首好诗啊!既对应了这幅画的内容,又给朱棣戴了高帽,把朱棣比喻成猛虎,既尊贵有威严,又有父子亲。朱棣看了解缙的诗,为之动容,立刻下令派人把朱高炽一家人接到南京,准备立他为太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