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1 / 1)

此时的朱瞻基还是一个不到一岁的宝宝,所以他现在戏份不多。我们还是接着把故事背景交代清楚。

夺取北平以后,燕王又来了一次誓师大会,主要内容就是,现在天下不太平,朝廷有奸臣,主要就是指齐泰和黄子澄,我们现在进京勤王,杀掉奸臣,请大家跟我一起去帮助皇上。一般造反的人都不说自己造反,即使做坏事也得说的很有正义感。

退兵到怀来的明将宋忠,聚集了北平附近的明军,为了激起士兵们的怒气,宋忠说了一个谎言,他告诉士兵们,你们的亲朋好友都被燕军杀害了,为了给家人们报仇,我们一定要跟燕军拼了。士兵们瞬间怒气冲天,表示一定跟他们拼命。

不怕士兵没文化,就怕军队有奸细,古往今来,有太多被出卖的将军了。宋忠可真是倒霉,恰巧他的军队里有一个奸细。这个奸细把宋忠的计划告诉了燕王,燕王就派人把北平士兵们的亲属都接过来,安排他们站在前锋位置,还没开打,大家就哭着喊着认亲去了,哎呀,兄弟姐妹们,七大姑八大姨们你们都没事啊,没事就好,现场一片混乱,士兵们都觉得被宋忠骗了,军心瞬间瓦解,士兵们都跟自己亲戚手拉着手回家了,留下宋忠在风中凝固,这一仗打的真是荒唐啊!不过还是有不少有骨气的士兵,他们和宋忠一起被燕军擒获,都不肯降,宁死不屈,最后英勇就义,这样的人永远都值得赞颂,为他们点赞。

北平失守的消息很快传到朝廷,建文帝朱允炆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建文帝站在龙椅旁边,把满朝文武看了一边又一遍,能出去跟朱棣打仗的也只有老将耿炳文了。朱元璋杀了很多开国名将,为什么没有杀害耿炳文呢,原由在他的封号中,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因为当年他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驻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城池固若金汤,极大的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因为他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所以朱元璋觉得就算有藩王造反,耿炳文可以守卫京城。可现在建文帝朱允炆交给耿炳文的任务是进攻,不是防守,这就要坏事了。

关键时刻,朱允炆选错了人,可这还不是更离谱的,下面这件事才叫离谱,真可谓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就在朱允炆亲自把兵权交给耿炳文,亲自送耿炳文出征的时候,很认真的对他说:“请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听到这里,我想不止耿炳文一个人懵了,我也懵了,无语,非常无语。大哥,你脑子瓦特了,人家是要来夺取你的皇位夺取你的性命的,这是叛乱,是造反啊!人家跟你玩命,你跟人家讲感情,吃瓜群众都气的把瓜摔烂了。不过,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社会背景,就知道朱允炆这样的表现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在明朝那个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晚辈对长辈做出残酷的事情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朱允炆有这个道德包袱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大哥,你是皇帝啊,这是残酷的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要命的,不能用普通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说到底朱允炆还是太仁慈,看来善良的人真的不适合当皇帝啊。

1399年,建文元年,八月,耿炳文率领大军三十万来到了真定,命徐凯率兵十万驻守河间,潘忠驻守莫州,杨松率领先锋九千人进驻雄县,待主力会集后再发动攻击。朱棣派张玉去侦察耿炳文的军营,他回来说:“耿炳文的军队毫无军纪,特别懒散,一看就是打败仗的军队,潘忠和杨松挡住了我们南下的路,应该先把他们两个擒住,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南下。”听听张玉的口气,目中无人,轻敌,傲娇,不过看看张玉的履历就知道他有这个能力说这种话。都说朱棣手下有两名大将,张玉善谋,朱能善战,果然诚不欺我。朱棣听完以后,很认同他这个说法。

朱棣面对着几万士兵,郑重的说:“今天晚上中秋之夜,明军肯定会放松警惕,我们可以趁着他们喝酒大醉的时候发起进攻,必能攻破雄县。”

时间来到了半夜,今天是个晴朗的夜晚,虽然是晚上,天空却一点都不黑。中秋节的月亮早已挂在了洁净的天空,抬头望去,干干净净的月亮一尘不染,就像被洗的光亮的盘子。柔和又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好像清澈的河水。这是初秋的季节,夜晚的微风中能闻到丝丝凉意,还能闻到偶尔从某个果树上飘来的果香,如果这个时候坐在一棵大树下,一边欣赏这美丽的夜色,一边跟自己的亲朋好友聊聊天,说不定还可以对个诗,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实在是太惬意了。

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秋天,因为秋天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清爽,什么都不用做,往外面一站,干净清凉的一阵风吹过,彷佛把心中所有的情绪都吹走了,一时间,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很清净。

春天用一个字来描述是“花”,乱花渐欲迷人眼,百花争艳,眼花缭乱,太繁杂了,有点晕头转向;夏天是“躁”,光是四十度左右的高温就足以让人头晕脑胀了;

秋天是“清”,温度适宜,空气清凉,风景也都让人感到很安静;冬天是“寒”,即使有洁白的雪花纷纷落下,也难以抵挡刺骨的寒冷。哈哈,有点跑题了,抱歉。

这么美的中秋夜色只怕无人欣赏了,因为他们忙着攻城。燕军趁着城里的士兵喝的酩酊大醉,纷纷爬上城墙,打开城门,燕军轻松进城,杨松一边派人向潘忠求援,一边奋力抗战,最终没能抵挡勇猛的燕军,杨松和手下九千人皆战死,燕军获得战马八千余匹。此时朱棣并没有回营,因为造反不仅是个体力活,而且还要二十四小时加班。朱棣猜想潘忠应该还没有接到燕军破城的消息,因为燕军破城的速度太快了,杨松派去求援的士兵刚到,这边城就破了。等潘忠派兵前来支援的时候,可以设置伏兵,生擒潘忠。经过研究路线,朱棣发现援军过来的时候,必须经过一座桥,此桥名为月漾桥,朱棣事先让士兵穿上水草做的衣服,埋伏在水里,等潘忠的部队经过时,趁其不备,发动攻击。结果果然如朱棣所料,张玉率兵全力击破潘忠的军队,生擒潘忠。这就可以看出朱棣的军事天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杨松所在的雄县,趁援兵还没有到来,立刻设伏,把潘忠带来的援军一举歼灭,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

这时,朱棣问身边各位将领:“接下来该攻击哪个地方?”

张玉说:“当取真定。”当时其他将领都认为南军兵强马胜,应该驻军新乐,再做打算。可张玉坚持说到:“南军虽然人多马多,但都是新兵,没有作战经验,一击即溃,只要我们制定好作战计划,必能攻破真定。”

就在朱棣犹豫不定时,一个人来到了燕军军营,此人名叫张保,朱棣用金银珠宝收买了他。张保告诉朱棣,虽然耿炳文率军三十万,但是现在赶到的只有十三万,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如果现在趁着他们兵力分散的时候进行攻击,一定能够获得胜利。但朱棣并没有发动攻击,他告诉张保:“你回去告诉耿炳文,就说你率兵被袭击了,好不容易脱困回到营地,燕军已经近在咫尺,旦夕且至,必须做好应对准备。”

张保回去之后,把话带给了耿炳文,耿炳文感受到了朱棣的可怕。没办法了,只能合兵,等待着朱棣的进攻。自己拥有几倍于燕军的士兵,却不敢进攻,作为一个受命平反的将领,真的是太窝囊了。朱棣得知耿炳文合兵以后,立刻开始进攻。因为朱棣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合兵,这样一下子打过去很方便,如果他们很分散,打起来可能会腹背受敌,不好控制局面。耿炳文站在城门等了很久,迟迟不见朱棣的军旗。因为朱棣没有正面进攻,他率领精锐骑兵三千人从后面绕到真定东门,守门官兵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但耿炳文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不慌不忙,立刻列兵排阵,摆好队形继续对抗。当耿炳文刚摆好队形,燕军在张玉、朱能的带领下从正面对南军发动猛烈攻击,这个时候就是前有狼后有虎了,两面夹击,耿炳文抵挡不住了,带领军队退到滹沱河东,不曾想朱能竟然带着一队人马紧追不舍,耿炳文此时身边还有数万人,他看了看对方的三十几个人,就停止撤退。几万人还可以吓唬一下别人,就你们这三十几个人,我几万人的军队怕你不成。于是南军重新列队,本以为可以打败他们,但朱能真是不要命啊,带着三十几个人冒死进攻,南军又崩溃了,弃甲投降者三千多人,耿炳文看情况不妙,立即下令撤退,退到了真定城内。防守果然是他的强项,燕军连续猛烈攻击好几天,毫无进展。但这一仗,耿炳文输了,他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将领,一个优秀的军人,一个可怕的指挥者。

这一年,朱棣四十岁,耿炳文六十几岁了,耿炳文看到朱棣还是以前那个二十几岁的勇猛少年,杀伐果断,工于心计,有谋略有胆识,没错,朱棣就是天生的军事家。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