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内外兼施(1 / 2)

【同时开始与大臣齐泰、黄子澄密谋削藩,加强中央政权,从弱到强,严厉处置】

【建文元年,湘王朱柏被你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自焚而亡,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开始兴兵‘清君侧’】

看到前面那句的时候,朱元璋面带笑容忍不住开口夸赞。

“不错,仁政才得民心。”

但当下句出现时他唇角的笑容凝固,削藩居然是从这里开始的,登基还没稳就开始对皇叔们下手。

朱元璋险些摁耐不住想要动手的心,念了好几遍清心咒才稳定下来。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他万万没想到问题居然出在这里。

剑过刚易折,人亦是。

想到湘王自焚而亡,朱元璋将手放在胸口,再次红了眼眶,已经连续几次看见孩子出事,在此刻他只是一个年迈的父亲。

“允炆!你糊涂呀!”

他知晓这孙子偏爱儒家思想,但太过理想只会纸上谈兵,那些大儒空口无凭怎么治理国家?

等到大军打到门口,他们人都不知道在哪。

【当你想要平乱时,却露出爷爷留下的短板,朝中能打的大将被杀个精光,无人能领兵统帅,你只能派遣老将耿炳文】

【后又被你以李景隆取而代之,不曾想他只是个绣花枕头,不通兵术带着数十万人吃败仗,偏偏巧舌如簧,你并没有怪罪他】

“?”

朱元璋本以为削藩已经是终点,没想到李景隆刷新了他的下限,关键在于最后那句没有怪罪。

倘若可以,他都想冲到东宫去揪着朱允炆耳朵质问。

这次,朱元璋起伏的胸口久久未平,想起之前看的朱尚炳不由得叹息。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想到当初李景隆的表现,朱元璋就和吞了苍蝇似的,别的地方还挺争气,偏偏认真打起来……

他刚刚可看见了,朱棣就那么点人,居然可以把李景隆打败,一时之间不知该跨儿子还是骂奸臣。

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一声长叹,他的眼神瞬间沧桑了许多。

不过很快朱元璋又恢复原样,并想到了个很好的主意。

“我得想办法把李景隆给丢到别人的封地去。”

换做别人直接杀了便是,但他身份特殊,乃是李文忠之子。

若是随意处置,会寒了忠臣的心。

只是……

“咱的好乖孙,都已经这么打算了,你可要好好争口气。”

【燕军逼近应天,你遣秦王朱尚炳应对,勒令诸王协助,其实有了坐山观虎斗之心,想要渔翁得利】

【秦王如神天降以巨大的人数差距将燕王击败,你将他贬为庶人软禁在京师,而你觉得秦王功高盖主,不利于中央集权,想乘胜追击逼他投降】

倘若说前两次,朱元璋都在讶异为什么他的皇孙身边没有好臣子,一个削藩给别人可乘之机,一个送了那么多士兵过去。

那么现在,他彻底恨铁不成钢了。

能感受到,再多看会可能这皇位要提前空出来。

这位置还不如给别人去坐!

很快朱元璋便冷静下来,他看着眼前的画面更多是心寒。

卸磨杀驴。

亡了忠臣之心,更何况秦王骁勇善战,身后又有精兵,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更是在为其铺路当垫脚石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断送了江山。

看着那英姿飒爽的身影,朱元璋突然有些好奇,最后那个阶段的他又是何样,是否善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秦王倘若为藩王,无论是谁人当了皇帝,都不会安心,即便是他朱元璋,若有兄弟或是侄子这般,也免不了提防。

思及此处,朱元璋愈发坚信那小家伙在藏拙,不应像用膳时那样。

他长叹了口气,准备看向朱允炆的结局,当看到第一行字时目呲欲裂,双眼猩红有杀意涌动。

【建文四年,秦王率大军渡江,李景隆替他开城门被其斩于马下,怒骂两面三刀,你在皇宫放了把大火,从狗洞钻出】

【你削发披缁,从此青灯古佛……】

“好你个李景隆,斩得好!”

他万万没想到,李文忠之后居然是狼心狗肺之辈,允炆连那般大过都愿意谅解,换来的却是出卖,亲自给秦王开城门。

这是要至他于死地。

何仇何冤呀……

看着佛像前萧条瘦削的背影,他不禁想起方才画面中看见的允炆,挑灯夜读批阅奏折,闲来最喜欢与大儒谈论朱学,言谈举止得体。

假以时日,必是一代贤君。

可那些文臣思虑太多,贪多则嚼不烂,削藩问题也大,理应相互制约方能达成所愿,用得好藩王是把利剑,用不好那他便是夺命刀。

武将之事,他错甚大。

原以为外邦太平,大明便稳,不曾想有内乱。

李景隆,无论如何他都要将其丢入军营内,体验下其余人的感受,因为一己之私葬送数万兵士。

相信李文忠在天之灵,也不会愿意目睹那幕。

最主要的,还是允炆。

想到登基后的系列事情,不禁令他怀疑,允炆是否适合这皇位。

“允炆,你要皇爷爷怎么办呀。”

他睁开疲惫的双眼走出殿内,看着外面晴朗的天空失神。

忽然脑中灵机一动,如果应天府是朱尚炳攻破的话,也许事情还有转机,只要想法子让他最后不动手。

化险为夷虽然不至于,但这人情大得很。

朱元璋吐出口浊气,最复杂的局势往往需要最简单的手法。

“我得找个姑娘,从了老二家那臭小子。”

在模拟期中,虽然登基了几年便被赶下来。

但手底下还是有不少能人,能与之共谋大计。

随即便令手底下的太监,去把方孝儒与卓敬请来此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