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书画院群英著《画史》(1 / 2)

在中国历史上,由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设立专门从事绘画、工艺品制作及艺人和机构,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

到了唐代,政府设翰林院,作为内廷供奉的场所。举凡文辞经学之士,书画医卜技术之流,皆之于此,以备宴见。

可见,在中国古代,这些文人雅士其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

到了五代十国,把名儒学士分出来另外成立了翰林学士院。一度,翰林院被称为“翰林图画院”,成了专门从事纯技艺性人才聚集的机构。

后蜀主孟昶和南唐后主李煜颇具创新精神,二人创建独立的“画院”,为日后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兴盛储积了大批艺术人才。

北宋翰林图画院有别于以往各朝代,把图画丹青定义为“忠奸善恶”存作鉴戒的教化工具。这是怎么回事?

仁宗庆历元年,皇帝命画院绘制“前代帝王美恶之迹”一百二十图为规戒,张挂于崇政殿西阁,并命侍臣参观。

徽宗临朝,强调“林泉高致”,很多著名的宫观壁画、官署屏风障壁都是画院画家的作品。

同时,画院还负责搜访各地名画古玩和先贤笔迹图书,供皇室收藏观赏。

徽宗皇帝还命画家做代笔,加钤帝印而赏赐有功之臣。

最别具一格的是,皇宫奉天殿旁边有一座睿思殿,每日有一待诏级画家值班睿思殿,以备不测宣唤。史称“许服绯紫官服”、“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上朝”。

看官觉得稀奇否?

这明显是提高了画院画家的政治地位。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这一历史现象,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绘画艺术也在这个时期登上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

后世评价这个徽宗书画皇帝,说此人是宝石和腐肉粘合一起的。做为亡国之君他留下千载骂名;做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下了万世珍品。

在太后召见李纲的次日上午,太后专程来到皇宫东门外的翰林图画院大殿。

赵佶身着常服在案头后面执笔埋身撰写文稿。

他身旁的侍女发现了太后,但太后摆手不让她们惊动皇上。

殿内条桌上摆放书籍文稿,许多画院编撰官员正专心伏案写文稿、校对文稿。

少许,赵佶搁笔喝口茶水,发现太后立在书案前,忙惊喜地站起来,走出书案,向太后跪拜施大礼:

“母后驾到,恕皇儿不知,未能远迎。”

太后扶起赵佶,很随和地说:

“是母后不叫传报的。皇儿不必这样。”

众官员施大礼:

“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太后摆摆手:

“众爱卿平身吧。”

“谢太后!”

太后在皇上陪同下,参观官员们编撰文稿。

每到一个案前,官员再向太后施大礼,太后说:

“都免了吧。你们都在干正事儿,哀家是个闲人,不想打扰你们。可偏偏就让这些规矩干扰了你们,哀家心里甚为不安那。”

赵佶对太后说:

“母后,自汉代以来,画之艺、书之法,博大而精深,然而却一直流藏民间,散落九州,儿臣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遗憾。”

太后专心地听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