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春风得意如顺水使舵 目标高远却头重脚轻(1 / 2)

调研考试结束后,辛则成考得不错,虽然没有进入全县前1000名,而且和张有志、孙少华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但在他的高中生涯里可是最好的成绩了。

金州地处宁北平原,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拥有140万人。在这么一个庞大的地域,每次大型考试,金州教育局都会对全县的考生进行排名,能够进入全县前1000名的,高考过二本投档线基本没有问题。这么一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以全县前1000名为目标,并以入围人数进行考评老师。

全县前1000名的范围,在金州二中的文科班也就是前10名才有机会进去。所以,具体到班级的目标,也就成了进入全班前10名了。

在很多人眼里,考试进了全县前1000名,就意味着另一只脚已经跨进了二本院校的校门,高中的学习气氛比起初中时候浓厚许多,虽然青春的荷尔蒙泛滥的让人难耐,但在理智和冲动的较量中,理智总会占上风,然后把所有的欲望带到大学。

在金州二中,按照以往的规矩,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除了排座位之外,另一项工作就是立目标,制定下一次考试目标。学校会给每位同学发一张目标卡片,上边印着姓名、理想院校、下次考试成绩、名次等,学生们填写完之后主动粘贴在教室外边的走廊里。

学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想让学生把梦想公布于众,接受大家的监督,逼着自己去实现。然后公之于众,难免会有人说些什么。

辛则成性格内向,以往很讨厌做这种事,然而这次却不一样,他写在目标卡片上的每一个字都很工整,他的目标填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班级名次是19名。

辛则成太喜欢“政法”两个字了,也许是长久的从政愿望驱使着这个寒门出身的学子,对官场生活的热衷化作了学习的动力,辛则成的动力很大一部分都缘于此。

在高一的时候,肖云天教辛则成的英语,肖云天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讲起了“VIP”这个单词,就插了一个故事:之前咱学校有个学生考上了华东政法大学,之后给他的班主任来信,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写了“VIP”三个字母,当时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是谁写的,后来一个老师拿来问我是啥意思,我一看就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就是他。从那以后,辛则成本能地认为考上了政法大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了。

其实,依照辛则成现在的成绩是很难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宁江省是全国人口大省,每年高考考生多达100万,而中国政法大学每年只在宁江招生25个人左右,录取分数线高出一本最低投档线20多分呢!这就意味着,即使高考分数超过全省一本最低投档线,也未必能被录取!然而,金州教育局排的全县前1000名却是按照二本最低投档线的比例进行划分的。

宁江的考生年年都在抱怨高考不容易,省内的好学校太少了,全省211院校屈指可数,985院校一所都没有。然而,金州教育局在每次排的全县前1000名的学生里面,绝大多数也只能上本省的普通二本院校。包括金州一中、二中、六中以及华兴市第二实验中学在内的几所有实力的高中,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比的是本科上线人数,就连二中这所学校,别说清华北大,文科班能有10个人过一本投档线已经很不错了。

辛则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在他看来,自己抱怨高考的现实简直是蚍蜉撼大树,还不如腾出时间背几个英语单词实在。辛则成的心里无数次想过要不要有梦想,但又无数次的回答过“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就这样,高考的目标成了辛则成的航标,实现目标的愿望化作了他前进的动力。

在高一的时候,一次考试结束后让同学们填写目标卡片,当时孙少华考了全班22名,却把下次考试目标定位了21名。为此,时任班主任马军军还特别提出来,说是目标太近,太容易实现就没动力了,告诫大家制定目标的时候不能太遥远也不能太容易实现。

随着高中生活的日渐熟悉,再加上这次调研考试的激励和鼓舞,辛则成内心多了几分底气。在曾琼的指导下,辛则成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不少。

一次语文课上,曾琼讲了对联,还给同学们举了例子:‘一生情,一杯酒;一句话,一辈子’,‘鸟困笼中,望孔明、思张飞、无奈关羽;鱼离水面,至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后一个对仗句把辛则成深深迷住了,他从来都没见过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直至第二次上课,辛则成还在看上节课讲的对联,曾琼从他旁边经过时便停下来问道:“前面的都看完了吗?”辛则成斩钉截铁地说:“看完了!”其实,辛则成早就看完了。

曾琼对辛则成的关心让他的心里暖暖的,每个学生都很清楚,老师关心自己的学习是因为自己还有救,然而曾琼的关心让信心倍增的辛则成更是激动不已,他在乎的是明年的高考,他想让自己的名声像文曲星一样升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