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定体问(1 / 2)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大明朝是有点问题在身上的。

首先,大明朝自身的武将体系被堡宗亲自送了,只能让一群读书人来纸上谈兵了。

其次,大宋重文轻武的风气流毒数百年,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的,但凡国家承平日久,管理人才总归会比同级别的武夫们有地位,而文官们已经在大宋尝到了操弄国政,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快乐,自然也有意在大明进行复刻。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老朱家对待人才的待遇实在是太让人发麻了!

于谦是个人才吧?

于土木堡天变之时力挽狂澜,主持了一场北京保卫战,怎么说也能算“扶大厦于将倾”,能力出众且人品高洁,一首《石灰吟》令人称颂不已。

结果呢?

堡宗复位后转手就把于谦给整死了,顺带还把当初自己叫门时不肯开门,坚持防守的几个将军给弄死了,把人家妻女送给瓦剌蹂躏,最后还给王振和也先修庙祭祀。

这种操作,哪个人才看了不发麻?

好家伙,

给你老朱家鞠躬尽瘁,结果就这儿?

本来工资就没多少,现在用心干活,不止没报酬,连命都没了!

还有张居正这个例子在,

虽然变法之时,老张搞得考成法让无数官员怨声载道,可能当官的也不是蠢货,身为利益既得者的他们一边疯狂反对考成法,一边也能察觉到这玩意儿对体制运行的好处。

大明朝也的确靠着老张变法,续了几十年的繁荣,仗着变法时攒的家底,还搞了万历三大征。

可结果呢?

张居正就差被万历皇帝拖出来鞭尸了。

如此前车之鉴,也不怪这些自诩聪明人的科举卷王们摸鱼混日子。

既然费尽心力为国家谋划得不到一个好果子吃,那我就随便糊弄呗!

而糊弄的久了,很多事也就成了惯例,拖到如今,更是恶化。

朱由检自然没办法全怪王象乾。

所以面对八十岁的王大爷,朱由检还能和颜悦色,留人吃了一顿饭,对王象乾暗示的“老骥伏枥”假装听不懂,心里想着把人安排成个九边情况顾问就差不多了,不要过于劳累老人家。

……

得知了西北边地的相关情况,朱由检仍在思索。

“皇爷还在担心陕西赈灾筹款的事?”

深夜,伺候在身旁的方正化替皇帝续了灯油,让渐渐幽暗的灯火再次明亮起来。

朱由检看了眼“擅言国事”的方正化,倒没有拿着祖宗家法批评对方的僭越。

毕竟方正化的忠心和能力是后世认证了的,纵观大明朝,这位也是个少见的善于军务的太监。

更别说,这次王象晋去陕西,朱由检还打算派方正化一起去。

只是老王去是为了种红薯,方正化去却是为了“劳军”凑军饷。

朱由检拿陕西几个边堡要钱的事放在朝堂上讲,其意也不止是暗指堂上衮衮诸公不体国事而争名利。

他明确的记得,早在嘉靖朝时,户部尚书梁材曾奏:“陕西外供三镇,内给四王,民困已极。”

等到万历之时,加征三饷,更有各种杂税,百姓生活进一步向着地狱滑落。到了天启年间,陕西已经是遍地干柴——

树不成树,人不成人。

都是为大明燃烧自己的枯枝烂叶!

而且陕西还是边疆重省,驻扎了不少军镇!

此时此刻,以延绥镇为代表的饥寒贫苦已经普遍,俨然是个巨大的火药桶!

所以说,闯王一出,随即席卷西北,也不仅仅在于百姓。

朱由检不能把这个火药桶放任下去,怎么说也要拖短时间,所以除了想办法缓解一年后就要出现的陕西大饥荒,还要想办法缓和陕西众边镇的情绪。

可怎么缓?

朝廷拨款,从北京城运去大西北,途中要过多少手,又能发到底层军民手上多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