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天降祥瑞55(1 / 2)

乾元殿的地砖中央摆放着一块白色的石头,上面刻着八个紫红色的大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而旁边站着一位紫袍官服的男子,面容上洋溢着止不住的喜悦,“天后,这是臣从洛水中打捞上来的,正所谓河出图,洛出书,这实属是个大祥瑞啊!”

殿上的人目光落在那块石头上,缓缓说道,“诸位大臣以为呢?”

“臣以为周国公说的不错,这块石头正是说明天后是皇业高补于天,母德隆于配地!”站在后面的一位绯色官袍的男子说道。

“哈哈哈哈…”此刻大殿上传出武后爽朗的笑声,“谁说你周兴吏治出身便做不了好文章了?这不是说的挺好的吗?”

又看向身旁的人问道,“婉儿你说呢?”

“天后说得不错,周大人此言意喻贴切。”

武后拂了拂衣袖笑道,“婉儿看将此石取个名如何?”

上官俯首道,“臣以为此石上的八字紫红色的字金光闪闪,不如就叫宝图。”

武后点点头,“宝图不错,不过既然是天授年间打捞上来的,就叫天授宝图吧。”

话音刚落,群臣皆道贺,“天后英明!”

“臣以为既然上天降下如此祥瑞,那便要有所回馈啊…”献上祥瑞的武承嗣继续说道。

“那依承嗣的意思呢?”

“回天后,不如就年关时就在洛水边祭祀上天,答谢上天赐下宝图的恩典…”

“嗯,承嗣想得周到,不过既然是答谢上天,那便要有些诚意,传令让各州的刺史,各地的藩王宗室都来洛阳参与祭祀!”

上官婉儿心中闪过一丝不安,如此大规模的召集宗室入京是要做什么?

而殿下的武承嗣却是欢天喜地的应道,“诺!”

集仙殿的寝殿内,薛怀义伏在武后身边进献了一部佛经,名叫“大云经”,武后接过笑道,“这孩子,替你建了一座白马寺,还真钻研起佛法了么?”

薛怀义上前替武后捏着肩头说道,“天后这可不是普通的佛经,里面记载了一位女主统治国家,而后成佛的事迹…”

武后一听便来了兴趣拿在手上翻看起来,“小宝可想为本宫效力啊?”

男子俯身跪下,“小宝当为陛下效犬马之力!”

“好!本宫就命你将这本佛经翻译成市井话本,让天下百姓都能传唱!”

“诺。”

武后将佛经交到薛怀义手上,又对站在一旁的上官说道,“婉儿,多多留意各州藩王的动静,尤其是豫州的李贞,这帮宗室想必是要不安分了。”

“诺。”

上官知道这又是武后的引蛇出洞之计,如同四年前的徐敬业一般,只是如今武后比当初更得心应手一些。

武后又接着说道,“高宗皇帝还在时,便召集了数名儒生讨论所谓“天子坐明堂”中明堂的格局,吵了几十年也没吵个名堂!”

“婉儿去让那些顽固不化的老家伙尽快将方案定下来,就在今载本宫就要见它出现在紫微宫内!”

“诺。”

走出集仙殿上官婉儿看着天边的晚霞,她知道一场血雨腥风又将要开始了,这一次又不知道有多少人牵涉到其中,每每到此时她只觉自己无尽的疲惫。

太平进宫请安,看着她穿着一袭素色长袍站在玉阶旁,她如今连发髻都不再束在头顶,只用着一根绯色的丝带将额前的发丝束在脑后,看上去更加淡然宁静,仿佛目空一切。

“大人是在思考如何才能逃离这里吗?”太平站在她身旁问道。

见到来人上官微微俯身行礼,“臣参见殿下。”

“起吧。”

上官起身继续看着远处泛着金光的晚霞,“臣累了。”

太平同样看着那抹金色,她清楚上官的禀性总有一日会疲倦于宫内的血雨腥风,所以她总盼望着她有一日可以远离朝堂,即便不进到公主府,只要在宫外她们亦可以当做姐妹来往频繁。

直到听到那人对她说要同李嫣儿一同隐居山林…

“若知道是如此,当年我不如豁出去同母后大闹一场,舍了这身高贵罢了…”

上官摇摇头,“若是让殿下为臣坠入凡尘,那才是灾难的开始。”

“大人以为,我若真狠下心去找母后要你,母后会不同意吗?”

上官轻笑,“殿下当然可以这样做,殿下当然也做得到,但是殿下知道自己要臣是想做什么吗?”

“留在公主府当个女使?”上官毫不客气的凑近她说道,“还是留在闺房中行敦伦之事?”

这一针见血的反问却让太平息下了一些气焰,上官太了解眼前这个人,历来太平便是叫嚣得厉害,当年是,如今亦是。

“真是想不到月落锦屏虚这样的诗句是出自大人之口。”

“殿下看臣身上还能找到半分年少时的影子吗?”

而此时的她也不过二十四岁而已。

二人顿时陷入了沉默,夕阳慢慢没入厚厚的云层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天边的月儿。

“我曾猜过大人是在何种情境下作的那首诗,每每想到此,便不自觉的回忆起那一年同大人在凤阳阁廊下赏月的场景…”

“月儿靠在你的膝上…”

“殿下,已然过去了。”

是啊,转眼间离那一年过去七年了,她如今已然是四个孩子的母亲。

天授四年

七月

武后推倒大紫微宫的主殿,乾元殿,下令由薛怀义主持修建明堂。

“明堂”是儒家圣王的标志,武后想要成为更古未见的第一个女皇帝,修建明堂便是进一步树立自己的权威,用人人可见的形式昭告天下,她便是传说中的儒家圣王。

夏日的知了声围绕在耳畔不眠不休的鸣叫,山风馆的女子书斋已然建成,位于院落的最深处,雅致而宁静,上官穿过回廊看着那一张张书案回想起自己在弘文馆读书的时光。

那时候的她也才十五岁而已,如今已然过了九个年头了。

“若是能远离朝中事务,到三娘这里当个教书先生也甚好啊。”上官站在廊下说道。

“大人说笑了,您是定国安邦之才,到我这教书岂不是埋没了?”

“育人本就安邦之大计,何以就埋没了呢?”

“说到这里,大人可想好由谁来担任先生呢?”

“这个我早有思索,此前有一名叫苏娘的艺伎,已然脱籍赎身。通诗词,四书,便让她担任此职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