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凤皇翼其承旗兮21(1 / 2)

中秋夜宴设立在宣政殿中,从午后开始六局二十四司的宫人便集聚在殿中忙活,小到一例果盘的摆设,大到宫殿的桌椅格局都要经过她们的严格筛选。

“韦团儿,陛下和天后的食器历来都是要用这一对雕琢龙凤的,你怎将寻常的食器摆上去了?”一位宫人看到玉阶之上的女子摆弄错误便严辞厉声道。

“妾…妾忘记了。”女子有些惶恐,低声说完又将原先的摆件撤回,重新放上宫人口中龙凤雕琢的食器。

这位女子叫做韦团儿,原先本也是出身京兆韦氏这样的贵族名门,但因为只是其父韦玄贞身边一个低贱婢女所生的庶女,所以才送入宫中尚食局任宫女。

韦团儿摆好餐食器具后从玉阶之上退了下来,方才呵令她的宫人又提点道,“你以为你当的是谁家的差事?”

“天后眼中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别说摆弄错食器,即便是桌上掉出一根头发丝,我们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这女子是尚食局新晋升的尚食,名叫杜娴儿,历来果敢麻利,受武后信赖,也是她亲自提拔起来的心腹。

韦团儿低声应道,“喏。”

时至酉时,宣政殿的陈设大多便完成了,尚仪局的崔尚宫便带着宫乐在殿中开始熟悉格局。

秦王破阵乐一共有十八位宫人演绎,九名宫人起舞,三名琴乐,三名琵琶乐,三名萧乐,还有三名鼓乐。

宇文绫便是其中一名琵琶乐,在宾客席列的后面有一处宫乐演奏的场所,尚仪将位置排列好后,便大殿之中提前进行了彩排。

退场后便由尚功局的人向殿中摆放一些精致的摆件点缀在各个角落,使大殿看起来辉煌中还带着些雅致。

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日,历来都只是家宴,但因吐蕃使臣到访,李治才下令宴请了中书及门下的官员。

戌时时分

夜宴的宾客陆陆续续的入座,吐蕃王子带着随从列座在大殿下的左侧,紧挨着英王李显,李显的身旁则是相王李旦,太平列坐在武后身旁,得武后准许,在她的席案之旁例外放上桌椅作为上官婉儿的席位。

“今年的中秋夜宴看着比往年要隆重些。”太平说道,“摆件看着也要雅致些。”

“不会又是母后派婉儿负责的吧?”太平看向上官问道。

“这倒不是臣的功劳,尚功局的陈尚功是个喜好金石玉器的人,对摆件的放置也是颇有研究。”

“陈尚功,新晋的吗?”

上官点点头,“从前的李尚功年迈,天后不忍便赏赐她宫外一所宅子,几亩良田放出宫去了。”

“我知道李麽麽,她是宫中老人了,如今放出宫,她年纪也已老迈,又从未婚嫁没有子嗣,如何生存呢?”

上官莞尔,“殿下,即便出宫,每月尚宫局还是会为她拨发一些俸料,虽不如当差时的分例,但颐养天年还是足够了。”

太平点点头,这时候殿上响起宫人的声音,“天皇天后到!”

言毕后,殿下的众人纷纷起身行礼,帝后二人在大殿之上落座,李治看着脸色也好了许多,满脸的笑意,“大家都起身吧。”

“谢陛下!”

李治看向坐在一侧的太平,“今日不光是中秋佳节,亦是太平的生辰之日,朕与你母亲为你准备了贺礼。”

说罢之后,宫人便端着一托盘到太平跟前,上面放着一枚金钗,钗头雕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最珍贵的是凤凰头顶着一颗又大又圆润的东珠。

太平起身拿着金钗端详了许久,“从未见过这样大的珍珠!”

“此珠是岭南刺史送来的,据说千年才得这么一颗,本宫想了许久,也只有凤凰与这千年难得的东珠才配得上本宫的月儿了。”武后说话的眉眼满是溺爱。

“谢谢父皇母后!”

太平将金钗递给上官,“婉儿帮我簪上。”

太平今日的头饰本就简洁,上官将金钗簪到发髻之上,那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在太平的发端更显得活灵活现。

“公主殿下本就美貌动人,如今这凤凰衬托得殿下愈发的高贵了啊!”吐蕃王子迫不及待的夸奖道。

太平看向吐蕃王子,身着异族服饰,发髻编成两根半长的辫子,皮肤黝黑,两侧的耳上挂着银制的耳坠,她不由得暗自庆幸,还好母后将婚事推掉了,这人长得便一副野蛮粗鲁的样子,真嫁过去怎么得了。

“谢王子夸奖。”太平颔首回答。

这样冷淡的客套话让吐蕃王子脸色上有些不快,随即又说道,“贵国历来是以大国自居,我们也是岁岁朝贡,年年纳征。就是不知道贵国到底做了些什么能担得起这些。”

李治听后脸色都变了,这分明就是**裸的挑衅,刚要发难却被武后拉住,随后递给旁边上官一个眼神。

上官领会后起身说道,“我国有一处险峻之峰,名为泰山。有一桂树伫立山中,上有万侧之高,下有不测之深,却能茁壮成长。因为它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只是这样便能指望一颗小小桂树知道泰山之高吗?”

上官轻笑着摇摇头,太平又起身接着说道,“不知泰山之高,桂树难道就没有受到泰山的滋养吗?明显不是的。”

上官点点头,看向吐蕃王子,“王子对这个回答可满意?”

吐蕃王子脸色发青不再言语,李治确实大笑起来,“泰山之高,岂是一颗小小桂树能知道的?”

武后嘴角露出浓浓的笑意,向上官投去赞许的目光,上官微微颔首又回到坐席。

殿下的大臣也纷纷窃窃私语。

“这到底是哪家的姑娘?”

“看着像天后身旁的女官啊。”

“听说她就是上官仪,上官大人的孙女!”

“怪不得,怪不得,原来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