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再见9(1 / 2)

从含元殿回到住所时,上官脸色惨白,额头上冒着细汗,未知的惊惶从她的眼神中显露无遗。

郑氏看到女儿回来这样也是满面的焦急,先是送了一碗热水与她,碰到女儿的指尖凉得让人心惊。

随后坐在她身旁问道,“婉儿今日可是撞见什么事了?”

上官回头看了一眼母亲,她的鬓角已生出淡淡的白发。

因为经常要在灯下赶制绣品换取银钱,她的双目也总是熬的红红的,上官有些心疼。

遂只是微微摇了摇头,“今日因为文章不好,被宫教博士责罚了。”

郑氏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慢慢西垂的落日。

酝酿再三说道,“婉儿的文章历来是文不加点,笔不停缀。”

说到这里她转身看着女儿继续道,“母亲与你相依为命十来年,什么磨难没有经历过,还有什么需要隐瞒的吗?”

上官此时心情也平复了许多,放下手中的碗,将今日面见天后的情形一五一十的告知了母亲。

郑氏眼中覆上了一层阴郁,许久才说道,“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有着卓越的政治谋略和果敢的政治手段。”

“当年你爷爷上官仪在大殿之中将废后诏书已然拟好,她却能闯入殿内三言两语就让陛下改变心意。”

“这样的女人莫说驯服一只狮子骢,即便是让她驯服一只猛兽也不在话下。”

上官婉儿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那…她算好人还是坏人呢?”

郑氏转头看着她说道,“婉儿,这世上并非只有好与坏两种人,人心是复杂的。”

“母亲只能告诉你,不要成为她的敌人。”

上官点点头,“母亲,女儿记住了。”

“殿下,您不能进去,几位皇子与天后在议事,吩咐了任何人都不能入内…”含元殿门前的宫人一脸焦急的阻拦着要闯宫而入的太平。

“我是任何人吗?阿娘说过大明宫没有我不能去的地方!”太平手上还拿着一只皮影指着宫人说道。

“妾…妾…”

在宫人吞吞吐吐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殿内却传出一女声,“是太平吗?进来吧。”

女子听到后三步并作两步便跑进了殿内,只见三位哥哥正齐聚在殿下,二圣皆在,身旁还站着一位穿着道袍的僧人,留着一把山羊胡,身材精瘦有些仙风道骨的感觉。

李治扶着头闭眼倚靠在榻上,本是温和儒雅的模样,但常年受头疼病的折磨,已然将他的精气神都压垮了,只留下满目的病气。

听到太平请安的声音,李治乏力的说道,“太平,上前来些吧。”

女子走到殿上坐在李治身边,抬头望着旁边的老道士,好奇的玩弄着他手边的拂尘,“这是什么呢?”

道士双手合十的回答道,“回殿下,这是拂尘,是贫道用来扫除尘迹的。”

“太平不得无礼。”李治低声阻拦,转而又有对殿下的三位儿子说道,“你们领了差事就去吧。”

武后抬手将太平召唤到身旁,“月儿长大了,应该收收性子了,不能成天由着性子玩啊,闹啊的。”

穿着龙袍的人也说道,“收收性子,过几年就该议亲了。”

女子一听便走到李治身旁开始撒娇道,“议亲?月儿一定要嫁人吗?”

李治看着自己女儿灵动的眼眸,病气也似乎少了一半,点点头说道,“那是自然的,等月儿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夫君,爹爹也就放心了。”

太平低头思索了一会又问道,“夫君?一定要是男子吗?”

武后在一旁笑了笑,只当女儿单纯率真,“太平的驸马当然必须是男子了啊。”

女子又转头问向那位道士,“老师傅,你觉得呢?”

道士单手作揖,神色淡然的说道,“道家讲道法自然,便是万事万物都应遵循自然的道理。”

太平皱着眉没有听懂,“什么意思?”

“回殿下,贫道的意思是不论男女,天地自然皆有安排,殿下只需坦然接受。”

女子走到他身边又问道,“那师傅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我是公主也无法改变吗?”

道士摇摇头,坚定的说,“无法改变。”

李治在一旁哈哈大笑,“太平,这位是明崇俨师傅,你母后准备招来与你看相的。”

武后在旁理了理发髻,“明崇俨,你看看太平的面相如何呢?”

女子凑到道士身旁,“师傅可要看清楚,千万别用江湖术士一套蒙骗母后。”

道士微微一笑,“回天后,贫道眼中的公主是大富大贵之相,只是…”

他顿了一下又说道,“只是在姻缘上多有坎坷,终其一生都在追逐的路上,最后恐会被其所累。”

李治摇摇头,“媚娘,你找来的人不准啊,朕为月儿物色的夫君,怎会终其一生都在追逐?”

说完又摇摇头,“不准,不准得很啊。”

年幼的太平不太懂道士的话,只知道看父亲的神色算不得什么好话,但也就一笑而过了。

过了几日,武后又将上官传唤到含元殿中,不问话,不作文章。

只让她坐在一旁静静的读书,读一本诗集,诗集的作者是上官仪。

上官婉儿看着祖父自创的上官体,不自觉读出了声。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殿内寂静,拿着奏章的武后听到身旁人的吟诵,徐徐问道,“婉儿作何感想啊?”

上官放下手上的诗集,跪在一旁回答道,“奴婢以为该诗体裁新颖,对切工整,对景色描写清新婉转,称得上佳作。”

武后放下手上的奏折,看着她,这才注意到女子身形瘦弱,应是在掖庭缺衣少食的缘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