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流血了47(2 / 2)

才勉强吃饱饭的人家,哪里能拿得起余钱建学堂,供孩子读书。</p>

依然是张老太爷主动牵线,以家里晚辈要读书为由,主动出大头建起了学堂,还允许十里八乡的村民们,只要能负担得起,给夫子的拜师礼和每日孩子所需的餐食费,就能送来读书。</p>

是以,林珩其实也算是这社学的受益者。</p>

因为有了学堂,路远的村民们担心自家孩子回去不安全。</p>

农闲和隆冬时节,便在附近的山上捡些柴火,菌子、野果子、野菜之类的东西就等在学堂外。</p>

下完课后,不少稍微有些家底的孩子见到村民们采集的新鲜野果子,馋得直流口水,顺手将过年时攒的零花钱利用起来。</p>

渐渐的,这其中的购买者便从孩子扩展到大人。</p>

毕竟,只要互相见过一次面拉拉家常:你认不认识我们村刚嫁过去的媳妇,我们村顺子他姥是不是你们村王老五的表姨妈……这么一交流,大家也就发现都是自家亲戚。</p>

自然就热络起来。</p>

今日我用粽叶跟你交换一把艾草,明日我用野菜跟你换一把蘑菇,后日我想换一些你家的萝卜菜籽,大后日我想用二十颗鸡蛋借一下你家的种鸡……</p>

约定成俗,就这样集市慢慢形成,慢慢热闹起来。</p>

人多也就意味着摩擦不断。</p>

今日因为你占了我的位置,明日因为你卖的鸡蛋是寡蛋,后日……</p>

这样骂街的事件时有发生,引得学堂的学生们书都读不进去了,纷纷想出来看热闹。</p>

张老太爷一看,这样可不行。</p>

他大手一挥,将学堂后边隔了一条街远的一大片河滩地利用起来。</p>

专门请人修了一条五头牛都可以并排走的石板路,请了前任县太爷题了“张集镇”几个大字的匾额,立了规矩,张集镇由此而来。</p>

因去县城还有有半个多时辰的路,十里八乡的人家多喜欢在此赶集。</p>

张集镇便形成单日小集,双日大集的风俗。</p>

人多了,除了大集,各大粮铺、布行、食铺、点心铺、成衣铺、杂货、医馆、赌坊……等各类铺子便应运而生。</p>

尽管张老太爷气度豪爽、疏财仗义、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张家的后辈子侄却不怎么争气,读书上没一个有出息的,日日流连青楼赌场,到了孙子辈,家里只有一个病弱的女儿,便只好招了个上门女婿。</p>

这女婿便是现在的李员外。</p>

自从前张夫人死后,李员外将张家的财产都抓在手里,火速娶了新夫人,纳了好几房小妾,还把自己六十多岁的老爹接到府里颐养天年。</p>

因家产锐减,李员外见学堂每年花费甚多,高达几十两,还要给夫子高额束修,李员外眉头紧皱。</p>

稍稍一思索,他便辞退了教了许多年的夫子,用几百钱一个月招揽了两个久久考不上秀才的老儒生。</p>

老儒生们得到糊口的差事喜不自胜,却并不擅长教孩子。</p>

每日里不是让读,就是让背,根本不作过多解释。</p>

那会儿原身其实也才读了半年书,习惯还没完全养成,换了夫子,更加不适应。</p>

其他的同学偷跑出去玩耍,他便也跟着去了。</p>

学生们喜欢原来的夫子,以为只要气走了老儒生,原来的夫子就能回来。</p>

原身便开始和同学商议捉弄他,结果就被赶回家了。</p>

尽管吴老太下跪求过老儒生,林珩还是坐不了多久,便学着其他学生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混日子。</p>

老儒生想了想学生家送来的那一点点微薄的束修,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p>

林珩此刻还不知道些往事会给他带来什么影响。</p>

因为,眼前这个冒牌‘少年’好像有些不舒服。</p>

林珩看到了她哪怕遮掩过,却依然有些发白的脸和颤抖的嘴唇,以及她身下渗出的血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