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气势磅礴82(2 / 2)

然而,这些北方军镇作为朝廷的支柱,其战斗力远超安逸的南方军队。

山东地处南北之间,鲁军却陷入尴尬境地,补给不足,装备极差,南京与北京的工部武库皆无其份额。

南京的物资供应给凤阳、安庆等军镇及南京本地军队,北京则优先保障辽镇与蓟镇等边防重镇,鲁军总是被遗忘。

因此,鲁军士兵往往只能穿着青灰色的战袄,皮甲都算是奢侈,铁甲更是罕见,只有高级军官才可能拥有像样的铠甲。

鲁军调动时,从远处望去,简直像是一群流浪的叫花子。

相比之下,张天仁在浮山卫所的投资与努力显而易见,士兵们的精气神与风貌令人敬畏。

队伍前方的浮山卫所军旗与张天仁的千户旗,以及各小旗官的旗帜,无不彰显着这支军队的身份与荣耀。

自此以后,尽管浮山所并非正式的“营”级单位,但在山东人心中,它已被视为“浮山营”,张天仁这位副千户,更是被尊称为将军,其地位远超那些看似光鲜实则虚弱的营头。

在行进的路途中,行人们低语的声音清晰可闻,透露出对大明军制的无奈与叹息。

军队本应是荣誉与力量的象征,但在大明,这份荣誉感却被种种不公与歧视击得粉碎。

军户被固定化,饱受歧视,导致“好男不当兵”的偏见盛行,这一观念或许源于宋朝——那个历史上最为孱弱的王朝之一,屡遭外敌欺凌,虽经济富庶、装备精良,却缺乏真正的国家脊梁。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身披铠甲的战士,也仿佛失去了灵魂的支撑,软弱无力。

明军亦未能幸免,同样遭受文官的压制与社会的轻视,武将地位低下,饱受歧视。

军户世袭,他们的生活艰难,婚姻都受到限制,难以娶到普通民户的女儿,社会地位低人一等,自我认同也随之瓦解,许多人甚至开始瞧不起自已。

然而,眼下的浮山所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队伍中散发出的自信与敬畏之情,感染着每一个人,使得士兵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头抬得更高,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这种转变,无疑是张天仁与全体将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张天仁以身作则,未骑马匹,大步走在队伍最前列,与李三标等壮士并肩同行。

李三标,作为第二次招募时加入的优秀丁壮,以其魁梧的身材和坚实的肌肉,成为队伍中的一面旗帜。

他们的努力与成就,激励着每一个人,小旗官们更是暗下决心,要为自已和浮山所赢得更多荣誉。

关于行军速度,林文远根据所学知识,给出了一个时辰行走十里的估算。张天仁对此表示认可,但同时也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

清晨出发的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充足的干粮和水,准备在长途跋涉中合理分配体力,确保以最佳状态完成任务。

这样的行军速度,即便在后世看来,也不失为一种稳健而高效的行军方式。

张天仁深知,长途拉练不同于短跑冲刺,需要更加注重体力的合理分配与恢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