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汇集79(2 / 2)

枪管虽比细长鸟铳短些,但管壁更厚实,打磨得极为平滑。

标准火铳重达十一斤,更有少数重达十五斤的重型火铳,试射时威力惊人,能在二百步内轻松击碎牛皮盾牌,即便到三百步外,仍能保持可观的杀伤力。

然而,这样的火铳制造耗铁量大,工时长,以浮山当前的工匠数量,短期内仅能装备不超过二十支。

此外,重型火铳的后坐力极大,若直接抵肩射击,恐伤及射手,因此需安装三角木叉加以固定,无法直接扛在肩上使用。

普通百姓对这些内情自然是一无所知,他们所能直观感受到的,是浮山兵手中那几十支上乘的火铳,这些火铳既非工部粗制滥造的拼接品,也非几十年前老旧火铳所能比拟,它们更为坚固耐用,外观也更加粗壮,显然是上乘之作。

当目光落在那几支重达十五斤的重型火铳上时,即便是稍有军事常识的人也不禁为之动容,对它们所能释放的威力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浮山兵以正步姿态列队行进,军姿严整,无可挑剔,这背后是张天仁作为后世军人对仪表与纪律的极致追求。

从军服、军靴到长枪兵、刀牌手的装备,乃至水囊、饭盒、背包的摆放,都力求标准化,整齐划一,不容丝毫偏差。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在大明军队中实属罕见。

第二批招募的亲丁,整体素质较首批有所提升。首批亲丁主要源自张天仁治下的有限范围,难免存在挑选余地不足的问题。

而第二批则面向浮山全所,选拔范围更广,不仅身体素质过硬,还涌现出不少识字之人。

这些人中,有的怀揣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有的则只是不愿成为文盲,勉强习得了一些文字。

在文盲率高达九成的大明,能识字的人无疑拥有超越常人的优势,被视为乡间的佼佼者。

在方家集招募的亲丁中,识字者比例更高,他们不仅眼界开阔,人也显得更加机敏。

不过,张天仁在招募时严格把关,坚决剔除那些过于油滑、不可靠之人。

如今,两批亲丁已融为一体,形成了老带新的良好局面,大约一个老兵负责带领六七个新兵,相较于张天仁最初一人带百多人的艰难,现在的他显然轻松了许多。

在队形队列及基本训练上,新兵与老兵已相差无几,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根据各小旗的特色进行专项训练。

在这一过程中,老兵们以老带新的作用愈发凸显,成为提升整体战斗力的关键。

尤其是那些作为核心力量的各小旗,他们跟随张天仁已久,带兵与训练均已达标出师。

即便在张天仁讲授兵法与文化课时,这些小旗也同新丁一样,规规矩矩地坐在一起,认真聆听。

然而,在文化和兵法知识,乃至沙盘推演、地图测绘、炮兵测距等高度专业化的技能传授上,张天仁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目前,他只能先从基础入手,逐步巩固根基。

至于更为专业的技能,他计划从学徒中挑选人才,至少这些学徒懂得苏州码子,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在方家集的百姓眼中,眼前的浮山兵俨然是天兵下凡。

他们步伐一致,抬腿落步间都保持着相同的频率,整齐划一,令人赞叹。

听说这只是行军便步,尚未达到操练时的正步标准,那正步一旦踢起来,气势恢宏,仿佛连大地都会为之颤抖,其威风凛凛之态,更是令人期待。

总而言之,从昨天下午到天黑之前,来自四面八方的浮山亲丁们以他们严整的军容风貌,在方家集百姓面前大放异彩。

最终,有人愤愤不平地朝东南方向吐了口唾沫,骂道:“他妈的,即墨营的那些兵,一个月也是一两五银子的饷银,虽然一年只发九个月,但他们哪个是靠军饷过活的?吃我们的喝我们的,结果连响马海盗都对付不了,走路穿衣都比不上人家,养这群废物,我们还要掏腰包,这上哪儿说理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