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汇集79(1 / 2)

清晨,大约在五更天光初现之际,鼓楼传来阵阵报时的鼓声,与远处鸡鸣相互应和,宣告着新的一天悄然拉开序幕。

从高处俯瞰,一排排房屋内逐渐透出温暖的灯光,人们开始起床,尽管天色尚未完全放亮,早起的人们仍需依靠油灯的光亮,完成穿衣洗漱的日常。

青砖黛瓦之下,是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们。

即便是在这春夏交替、易使人慵懒的时节,这个集镇的大多数居民依然坚守着早起的传统,不愿将宝贵的时光浪费在睡眠之中。

此时,穿衣也成了一种享受,内着细麻布褂子,外罩轻便的短打对襟褂子或飘逸的长袍绸衫,推开门扉,一股清新的晨风拂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街道上,人们各自忙碌起来,有的肩扛扁担、手提挑子准备外出劳作,有的则在磨刀霍霍,为田间的除草松土做准备。

然而,山东这片土地土壤贫瘠,水源稀缺,虽然后来适宜种植葡萄、樱桃、苹果等果树,但在当时,粮食作物的产量远不及江南地区。

更多的居民则是整理好账簿、算盘、笔墨等物,准备前往店铺开始一天的营生。

作为一个繁华的集镇,这里商号遍布,店铺众多,相较于田间劳作的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更多的居民是商铺中的掌柜和伙计。

而在所有店铺中,早点铺子无疑是最早迎来黎明的。四更天未过,它们便已开始生火做饭,揉面熬汤,经过一番忙碌,终于迎来了第一批食客。

当启明星隐退,残月也消失在天际,整个集镇彻底苏醒,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然而,今日的集镇却与往常有所不同。各早点铺子门前人头攒动,烧饼、油条等早点被抢购一空,连包子馒头也无一剩余。

镇民们或睡眼惺忪,或焦急等待,但当张天仁一行人经过时,所有的不满与焦急瞬间消散,因为眼前的这一幕,远比一顿早餐更加引人瞩目,更加精彩纷呈。

自昨日下午起,方家集便因浮山张家堡副千户亲丁的入驻而热闹非凡。

这些亲丁身着统一的装束,头戴红缨笠帽,身穿大红色鸳鸯战袄,新衣新帽,干净利落,皮制大帽上的红缨随风摇曳,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他们脚踏铁网裙和皮靴,几百人步伐整齐,气势如虹,仿佛一片红色的海洋,将整个集镇都震撼了。这场景,真可谓是“红缨如血,战靴如铁”,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上次的河汊之战,一百多精锐亲兵与三四百名盐枭展开了激烈交锋,场面之惨烈,令围观的不少方家集百姓心惊胆战,久久不能平息。

战后传闻,至少有近三百名盐枭丧命,尸体下落不明,令许多家属悲痛欲绝,四处寻找却无果而终。

盐枭们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作恶时全然不顾及受害者的家庭感受,而今其家属寻亲无门,更是无人援手,显得尤为凄凉。

正是这场战斗,让亲兵们一战成名,张天仁借此机会成功夺取了胶莱一带的盐利。

如今,他的部下在士气、训练、装备及体能等各方面,都已远超当年冯三宝麾下的盐丁队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亲兵们的入场气势磅礴,吸引了方家集数万居民的瞩目,纷纷赞叹不已。

他们的着装整洁,精神抖擞,手中的武器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这些刀枪全部由堡中工匠精心打造,无论是枪尖的锋利程度,还是刀身的精湛工艺,都堪称上乘之作,无可挑剔。

枪尖经过细心磨砺,锋利无比,配以红缨装饰,标准枪杆,列队时如林般挺立,引来镇上居民一阵阵的赞叹声。

相比之下,那些营兵手中的长枪就显得简陋许多,更像是木杆配上铁枪头,远非正规制式。

再看那腰刀,并非明军常见的宽刃大刀,而是仿照戚继光抗倭时所用的柳叶刀,刀身修长且锋利,对锻造技艺要求极高。

辽东的工匠们虽然无法与真正的倭刀相提并论,但在锋利度上已相去不远。

而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一排排的火铳。 浮山的火铳全部采用优质精铁锻造,每一支都经过精心打造,既不用担心炸膛,也保证了足够的威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