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登州景象74(1 / 2)

“驾,驾驾!”张世强策马扬鞭,骑着一匹菊花青骏马,尽管这马已经如同风驰电掣般疾驰,但他仍不遗余力地催促着,希望它能跑得更快些。

这匹马是他刚用六十两银子购得的,在胶东地区已属上乘之选。

要知道,在这里,一匹普通的能骑能跑的马大约二十两就能成交,而那些用于拉车耕地的劣马,更是只需十两左右就能买到。

马匹与牛只的价格相去不远,但与几十年前相比,都上涨了将近五成。

这物价背后的学问可不小,崇祯年间的物价相较于万历年间,普遍上涨了四到五成。

因此,尽管税赋看似有所增加,但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是被物价上涨所抵消了。

对于张天仁的骑兵计划而言,这匹马只是九牛一毛。他已经委托利丰行,计划派遣专门的商队前往边外采购马匹。

在胶东,像这样四五百斤重的马匹已算佳品,价值六十两。

而若是六百斤以上的顶级好马,价格更是高昂,超过百两也不足为奇。

若按此价组建三四百人的骑兵队,所需战马数量将多达一千二三百匹,再加上运输用的骡子和挽马,成本将极为庞大。

相比之下,从边外购买马匹则划算得多,平均只需十来两到二十两一匹,足以一次性购入数百匹良马。

然而,这个宏伟的计划目前还仅停留在理论阶段。

张天仁的官职不高,且不属于营兵系统,这让他在采购和运输马匹时面临诸多困难。

即便能成功购得马匹,沿途的通行问题以及如何在地方上妥善安置和训练这些骑兵,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大明王朝如今内忧外患,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这使得张天仁的计划更加难以实施。

此时,张世强远远望见一队营兵正在清理城门,准备关闭。他连忙高声呼喊,请求暂停关门。

然而,城下的营兵们却对这位不速之客议论纷纷,有的说不认识他,有的猜测他不是本地人,还有的注意到他穿着的是卫所兵的战袄而非营兵的服饰,最终决定不予理会,继续执行关门任务。

几个士兵在一旁低声议论,尽管距离较远,但也能隐约辨认出张世强身上穿着的鸳鸯战袄,那是卫所兵的典型装扮。

而今,营兵们的战甲与袍服已与卫所兵大不相同,比如眼前这一队营兵,他们身着青布大袄,外加对襟棉甲,上面点缀着铜色泡钉,显得颇为规整。

有甲的士兵自然地位稍高,而无甲的则仅着一身大袄,手持长枪,这样的士兵在营中属于最底层,战场上往往是最先牺牲的炮灰。

精锐之师自然不会在此守门,日复一日地吹着冷风,他们的主要“收入”不过是偶尔从乡下人那里克扣点卖菜钱,真正有钱的富商和达官贵人,他们是不敢动的。

因此,这群士兵自嘲为“叫花子”,而且还是那种连钱都讨不到的叫花子。

长时间的城门守卫生活,让他们的心也变得冷漠起来,即便看到张世强距离城门不过几十步之遥,也毫不犹豫地决定关门。

张世强是在凌晨时分接到张天仁的命令,他携带着书信及从方家集购买的土特产,骑上新买的骏马,急赴登州。

从浮山到登州有官道可走,全程约二百七十四里。

张世强清晨出发,沿途仅休息两次,主要是为了让马匹恢复体力。

就这样,直到天色将晚,他终于抵达了登州城外。

登州,这座城池曾是山东半岛最重要的军事要塞,是连接辽东东江镇的重要通道。

从登州水关渡海向东,便是东江镇的所在,包括皮岛、宽甸、长生岛、觉华等岛屿,均依赖登州提供的物资补给。

无论是粮食、军饷、器械,还是人员补充,都源源不断地从登州送往东江。 在天启至崇祯初年,毛文龙担任东江镇总兵期间,登莱一带的物资更是如潮水般涌向东江,成为牵制后金的重要力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