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扩军58(1 / 2)

眼前这堆银光闪闪的财富,让孙良栋不禁瞠目结舌,他喃喃自语:“这么多银子……娘啊,我是不是还在梦里游荡呢?”话音未落,这批沉甸甸的银两已被细致地清点完毕,随后被稳妥地送入库房深处。方家集,这座依河而兴的商贸重镇,不仅是河运的枢纽,更是物资交流的宝库。从生铁、火药到硫磺、硝石,从坚韧的牛筋、优质的生漆到日常所需的布匹、牛羊皮革,一切军需民用,皆可在此轻松觅得,价格之公道,令人称道。

若要将这些银两搬运至堡内,实非易事。虽路程不远,但路途崎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如此往返,实属自找苦吃。因此,亲眼目睹银子安然入库,孙良栋难掩激动之情,大呼小叫,引得众人侧目。

方才他还以曲瑞为乐,此刻自已却成了众人眼中的笑料。张天仁见状,不禁横眉以对,随即又忍俊不禁,对着一脸愕然的孙良栋及同样呆若木鸡的张世福、曲瑞等人笑道:“怎么,你们都不信这银子还不够我花销?”

“非是不信,”张世福苦笑回应,“只是这一万多两银子,大人竟还觉得不够,实在令人费解。”

张天仁淡然一笑,解释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兵、装备、修筑堡垒、改善道路,乃至制造火炮,哪一项不是耗资巨大?你们说,这些是不是都得花钱?”

此言一出,众人恍然大悟。尽管对张天仁的种种举措——尤其是加固防御、修路造桥之举心存疑惑,毕竟海盗之患已大为缓解,但他们对张天仁的决策能力深信不疑。毕竟,大人的每一次布局,都精准无误,他们只需紧跟大人的步伐便是。

此时,厢房内人声鼎沸,原来是在搬运银子时,吸引了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身着统一的青色厚布夹袍,头戴帽子,脚踏新布棉鞋,年龄跨度从十五六岁的少年到二十出头的青年不等,个个眼神机敏,谈吐不凡,显然非普通农户可比。

曲瑞的好奇心被悄然勾起,他趁着对话的间隙,轻轻转向孙良栋,低声询问:“这两旁聚集的人群,究竟是何方神圣?”

孙良栋似乎还沉浸在银子的幻梦中,被张天仁打算迅速散尽家财的决定深深震撼,心头五味杂陈。他勉强提起精神,对曲瑞的疑问敷衍道:“哦,那些啊……是大人提到的‘养人’计划的一部分。”

“新招募的亲兵吗?看起来不太像。”曲瑞眉头微蹙,疑惑未解。

孙良栋摇了摇头,嘴角挂着一丝不屑:“哪里,这些豆芽菜似的孩子,哪能成为士兵?大人说,他身居高位,自然需要几个精通文墨与账务的攒吏来辅佐。不过,现成的吏员难寻,且我们事务繁多,仅靠几个吏员远远不够,于是就有了这些学徒。”

“学徒?”曲瑞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一抹兴趣。

“没错,他们学习的是典章制度、财务会计之道。这些少年原本散落在各店铺,都是算账的好手,家中精挑细选的聪明孩子。在咱们这儿,不仅一日三餐丰盛,还有月银可领,待遇直逼亲兵。更重要的是,他们每日除了精进算术,还学习识字、读书,连衣物、文具都一应俱全。”孙良栋滔滔不绝地说着,而曲瑞的心思却已飘远。

他,作为世袭的小旗,家境贫寒,早年虽有机会踏入书堂,却因生活所迫而中断。此刻,听闻有人能继续学业,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与羡慕。他悄然靠近门边,透过缝隙向里窥视,只见屋内一排排少年正襟危坐,几十人的规模蔚为壮观。几位老者如同老学究般,摇头晃脑地传授算术口诀,孩子们的手指在算盘上跳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一曲动人的乐章。

另一间房内,更年幼的孩子们则沉浸在书海之中,跟随先生的教诲,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大人此举,真是……”曲瑞心中感慨万千,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读书识字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深知其重要性。张天仁此举,不仅是在培养未来的吏才,更是在为这片土地播种下知识的种子,实乃积德行善之举。

然而,曲瑞心中也有不解,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往往被儒家经典束缚,变得迂腐而固执。他暗自思忖,张家堡的那几位秀才便是典型,只知死读书,不知变通。

明朝刚开始那会儿,考科举这事儿挺宽泛的,读书人不光得学文,还得会骑马射箭,这可是宋朝那些书生们留下的点老传统了,虽然没啥大出息。但明太祖一来,嘿,这规矩就变了,考试就只盯着朱熹注解的那几本书,答题还得按八股文的套路来,开头结尾,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格式。你文章写得再好,只要格式不对,直接给你判不及格。

这样一来,读书人的思想就被框得死死的,明朝的书生们,满脑子就剩四书五经了,说起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笑话那是一箩筐。更别提韩愈、苏轼这些文学大佬了,有的读书人读了十年书,愣是不知道他们是谁。这些人啊,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已了不起了,脾气大得能上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